查看拼音

尚德缓刑书

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

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

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

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何则?

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

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

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

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译文

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主张崇尚德治缓解刑法。书中说: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注释

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主张崇尚德治缓解刑法。书中说: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赏析

文章指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就是说:秦之所以亡,有十个失误,其中一个,到现在(即在路温舒当时)仍然存在,即过分重视、重用“治狱之吏”。这些人,“上下相殴(驱),以刻为明”,“败法乱正,离亲塞道”。他们竞相追逐,滥施刑罚,以“治狱”越苛刻越好,量刑、判刑越重越好。结果,造成“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处死)之计,岁以万数”。

  文章尖锐地揭露了封建法制运用“逼、供、信”的残忍手段,使人入罪。所谓“棰楚(以杖鞭扑)之下,何求而不可得”。靠刑讯来逼供,“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示)之”,被迫造假。“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名义上是利用假口供向犯人指出犯了什么罪,晓以利害,要他服罪,其实这中间无疑包含着“诱供”,以进一步陷人于罪。“上奏畏却,则锻练(炼)而周内(纳)之”,就是说:怕上级批不准,必须把上报材料和报告写好,使“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办法有二:一是进一步对“犯人”进行逼供、诱供,以便取得更多的“罪证”,使“成练者众”;一是组织材料班子、刀笔文吏对材料进行精心的加工,对报告进行周密的推敲,以便使“文致之罪明也”。如此,“虽咎繇(同皋陶,传说中舜时贤明的法官)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铁案如山,不可覆翻矣。

  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好一个“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千万人的人头就这样滚滚落地了。易卜生《人民公敌》剧中的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提出改造被污染的温泉浴场的建议,触犯了当地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被宣布为“人民公敌”。其实在异口同声地对他进行“围剿”的人中,并不乏同情之士,他们振臂“讨伐”,心里明白,悄悄地对斯多克芒医生表示歉意——迫于权势,“不敢不那么办”。“治狱之吏”,诱于“深者获公名”,鉴于“平者多后患”,故“皆欲人死”,也是“不敢不那么办”。林彪、“四人帮”统治期间,当权者上下相驱,以“左”为明。“左”之深者获公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于是重用、提拔有份;说公道话者多后患——轻则不信任,重则受株连。因此,自安之道,在于宁“左”毋右。于是乎上下竞相“左”,极“左”思潮风行矣。看来古今中外,历史的共性还是不少的,否则,两千年前的作品怎么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矫治的办法,路温舒作为封建时代的廷尉史官,只能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即让人讲话,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牢骚、骂娘的话都让说,才能“开天下之口”,招来至切之言。他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召公谏厉王止谤》)的优良传统,主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可杀可不杀者不杀,可治罪可不治罪者不治罪。这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把希望寄托于国君的开明,则有其局限性。路温舒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吏,我们不可苛求于他。今天,我们不能象路温舒那样寄托于个人,而必须从根本制度上着眼。

诗人简介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人(钜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温舒系河北广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先觉既位,簪履并驰。

尚德君子,尔乃兼之。

羿奡可惭,禹稷可师。

三复此道,载观白圭。

割爱天文动,敦和国步安。

仙姿归旧好,戎意结新欢。

并命瞻鹓鹭,同心揖蕙兰。

玉箫临祖帐,金榜引征鞍。

广陌双旌去,平沙万里看。

海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突兀阴山迥,苍茫朔野宽。

毳庐同甲帐,韦橐比雕盘。

义著亲胡俗,仪全识汉官。

地邻冰鼠净,天映烛龙寒。

节异苏卿执,弦殊蔡女弹。

碛分黄渺渺,塞极黑漫漫。

欢味膻腥列,徵声by僸攒。

归期先雁候,登路剧鹏抟。

上客离心远,西宫草诏殚。

丽词传锦绮,珍价掩琅玕.百两开戎垒,千蹄入御栏。

瑞光麟阁上,喜气凤城端。

尚德曾辞剑,柔凶本舞干。

茫茫斗星北,威服古来难。

古往今来,多忧少喜,淳化太平难值。

幸逢圣贤出世。

布道德、谈罗天地。

上界真人权下世。

御万国、不劳神器。

中外偃武修文,敬贤尚德,致清平瑞。

何以上答天恩,佳时念、因循等闲虚费。

要先崇俭约,务饱暖、不贪名利。

向玄门求奥秘。

戒嗜欲、保安和气。

更心上物物,头放下,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

华盖西临,藏五?於太甲。

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

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

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

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

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

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

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

帝象权舆,?凤锡乾坤之瑞。

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衣冠度律。

随鼎器而重光;

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

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

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

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

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

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

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

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

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

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

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

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

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

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

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

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

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

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

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

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

虎踞龙蹲,集风?於地纪。

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

八柱冲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纡圣哲於常师,混波流於下问。

太阳亭午,收爝火於丹衡;

沧浪浮天,控涓涔於翠渚。

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

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之秩。

接舆非圣,询去就於狂歌;

童子何知?

屈炎凉於诡问,圣人之降迹也。

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

辱太白於中都,绊乘黄於下邑。

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

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

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

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徘优;

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

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

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

神经幽显,志大宇宙。

东西南北,推心於暴乱之朝;

恭俭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国。

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

归齐去鲁,发浩叹於衰周;

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圣人之救时也。

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

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

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

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

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

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

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

援神叙教,降赤制於南宫;

运斗陈经,动元符於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

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

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

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

索众妙於重元,纂群微於太素,圣人之赞易也。

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

石昭集隼之庭,土缶验贲羊之井。

稽山南望,识皓骨於封禺;

蠡泽东浮,考丹萍於梦渚。

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

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

然後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

挠虹梁於大厦,物莫能宗;

摧日观於鲁邱。

吾将安仰?

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

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

成而勿居,抚?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

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

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

六体分於楚晋,四始派於齐韩。

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

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

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其贯。

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

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

故能贵而无位,履端於太极之初;

高而无名,布政於皇王之首。

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

虽复质文交映,瞻礻龠祀而长存;

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

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

」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

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

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

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

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

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

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

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

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

竭河追日,夸父力尽於楹间;

越海陵山,竖亥涂穷於庑下。

薰腴广被,景贶潜周。

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

溢金膏於紫洞,雨露均华;

栖玉烛於元都,风雷顺轨。

丹翠菌,藻绘轩庭;

凤彩龙姿,激扬池。

殊徵,不召而自至;

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

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

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

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

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金;

五校晨驱,蹴元?而喷玉。

星罗海运,岳镇川氵亭。

登碧单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

金箱玉册,益睿算於无疆;

玳检银绳,著灵机於不竭。

功既成矣,道既贞矣。

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

翔赤骥而下?亭,吟翠虬而望邹鲁。

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

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

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

」托盐梅於异代,鼎路生光;

寄舟楫於同时,泉涂改照。

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

顾唯寝庙,义在钦崇。

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

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

」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

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

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

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

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

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

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

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

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

於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

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

探周规於旧宅,询汉制於新都。

开基於四会之躔,授矩於三农之隙。

土阶无级,就击壤於新欢;

茅茨不翦,易层巢於故事。

庄坛文杏,即架椽栾;

夹谷幽兰,爰疏户牖。

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

列侍り如,若奉农山之对。

缁帷晓辟,横绀带於西河;

绛帐宵悬,聚青衿於北海。

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於齐人;

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於上宰。

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

高秋九月,振玉[B206]於唐邱;

宝算千龄,跃璇蚪於太渚。

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

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

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於秦京,辉金章於蜀郡。

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

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

魏文侯之拥,道在而谦尊;

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

皇根帝绪,列五鼎於三朝;

青琐丹梯,跨千寻於十纪。

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

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

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

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宇太易,河东人也。

梁岳之英,长河之灵。

沐?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

旌旗赫奕於中古。

组陆离於下叶。

凤岩抽律,擢层秀於龙门;

骊穴腾姿,吐荣光於贝阙。

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

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

仙凫旦举,影入铜章;

乳翟朝飞,声含玉轸。

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

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

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

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

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

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

上朝宪,下奉藩维。

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阎之制。

三门四表,焕矣惟新;

上哲师宗,肃焉如在。

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锐气英声,一变ク渝之俗。

於是侍郎幽思,ゼ凤藻於环林;

丞相高材,排龙姿於璧沼。

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

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

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

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

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

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

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

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嗟乎!

今古代绝,江湖路远。

恨不亲承妙旨,摄齐於游夏之间;

躬奉德音,攘袂於天人之际。

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

呜呼哀哉!

敢为铭曰:五帝既没,三王不归。

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

礼乐无主,宗遂微。

(其一)大哉神圣,与时回薄。

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龙跃浩荡,鹏飞寥廓。

奄有人宗,遂荒天爵。

(其二)尼山降彩,泗滨腾气。

志匡六合,神经万类。

夹谷登庸,中都历试。

睿情贯一,元猷绝四。

(其三)栖遑教迹,寂寞河图。

违齐出宋,历楚辞吴。

风衰俗坏,礼去朝芜。

麟书已卷,凤德终孤。

(其四)杳杳灵命,茫茫天秩。

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式宣六艺,裁成四术。

虚往实归,外堂内室。

(其五)邈矣能仁,悠哉化主。

力制群辟,权倾终古。

陆离彩粲,蝉联茅土。

涉海轻河,登山小鲁。

(其六)皇家载造,神风四极。

检玉题祥,绳金署德。

聿怀圣迹,同享天则。

乃眷台庭,爰升衮职。

(其七)玉津同派,金堤茂版。

智士高风,文翁泽远。

淳壤沃,声和俗愿。

载启仁祠,遂光儒苑。

(其八)沈沈壶奥,肃肃扃除。

灵仪若在,列配如初。

槐新市密,杏古坛疏。

楹疑置奠,壁似藏书。

(其九)泛泛寰中,悠悠天下。

徇名则众,知音盖寡。

Й石参琼,迷风乱雅。

仲尼既没,夫何为者。

(其十)

皇帝即位之二年,大将军帅师取燕都,西北州郡,次第皆平。

越明年冬,上将郊祀天地,大告武成,念开国诸臣劳烈,锡以铁券,以申带砺之誓。

下礼官议其制度,近臣奏言:“唐和陵时尝赐。

钱武肃王十五世孙尚德实宝藏之。

”上遣使者即其家访焉。

尚德奉诏椟券及五王遗像上之。

上御外朝观之,敕省臣宴于仪曹。

已而尚德思东归,命还其券与像,以礼敦遣。

钱氏宝有此券已五百载。

宋淳化中,杭守臣尝连玉册进之。

元丰五年,又进之。

宋季兵乱,券沉官渭水中五十六年。

元至顺二年,渔人获之,售于尚德之父世珪,迄今而尚德又进之。

是尝三登天子之庭,其间或显或晦,虽若类灵物诃护,亦其子孙之多贤,能保守而弗坠也。

尚德字允一,天台人。

大明天子开鸿基,雄兵百万皆虎貔。

东征西讨十余载,变化不异云雷随。

功成治定四海一,剖券分符恩泽施。

前王遗制久已泯,钱氏世宝犹无亏。

天使持书往征取,有翁橐负来丹墀。

鞠躬俯伏再拜起,旋解韬籍重重披。

精铁锻成大逾瓦,中突傍偃形如箕。

又如玄甗剖其半,一片玄玉谁瑕疵。

凿窾填金文绚烂,笔画方整蟠蛟螭。

誓辞三百有余字,河山带砺无嫌疑。

继陈五王有真像,仿佛犹是唐冠衣。

腰围白玉金作跂,吻角左右分三髭。

重瞳回光屡下照,笑语逾觉天颜怡。

便敕大官给珍馔,上尊法酒浇琼卮。

忆初唐纲既解纽,恣舞鳝号狐狸。

斗牛王气果凌厉,豫章占术元非欺。

八都健卒猛如虎,指挥不异驱婴儿。

罗平鸟图骋怪幻,内黄外白跳狂痴。

龙剑一挥赴水死,大勋星日同照垂。

因兹锡券代牲歃,彭城开府如三司。

衣锦城空嘉树老,共守尚有三楼危。

淳化元丰两进入,龙光曾受天王知。

炎精讫录九鼎沸,一旦失去官河糜。

岂伊神物欲变化,相逐雷剑为龙飞。

孰知渔者一举网,所获非鳖还非龟。

终然鬼物所诃护,不使光彩埋荒陂。

泥涂沙砾幸免累,宝玉大弓欣有归。

我知天意实有在,武肃弘烈何堪微。

八州生灵数百万,拔出水火行中逵。

子孙食报岂终极,政如稼穑随年肥。

高牙大纛入黄阁,金章盭绶趋彤闱。

不知堆床定几笏,但见肘印悬累累。

七世珥貂未足拟,一门三戟终前衰。

况翁文采烂五色,嗜古不管头如丝。

秦淮呼酒话离别,远盼官舸如星驰。

于时同云幂四野,势欲酿雪增寒威。

行行若过表忠观,好剔苍藓看残碑。

君子与义,小人与利。

与义日兴,与利日废。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

尚德树恩,尚力树敌。

君子作福,小人作威。

作福福至,作威祸随。

君子乐善,小人乐恶。

乐恶恶至,乐善善归。

君子好誉,小人好毁。

好毁人怒,好誉人喜。

君子思兴,小人思坏。

思兴召祥,思坏召怪。

君子好与,小人好求。

好兴多喜,好求多忧。

君子好生,小人好杀。

好生道行,好杀道绝。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

华盖西临,藏五?

於太甲。

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

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

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

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

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

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

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

帝象权舆,?

凤锡乾坤之瑞。

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衣冠度律。

随鼎器而重光;

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

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

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

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

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

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

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

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

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

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

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

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

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

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

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

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

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

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

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

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

虎踞龙蹲,集风?

於地纪。

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

八柱冲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纡圣哲於常师,混波流於下问。

太阳亭午,收爝火於丹衡;

沧浪浮天,控涓涔於翠渚。

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

东海抠衣,郯子叙青?

之秩。

接舆非圣,询去就於狂歌;

童子何知?

屈炎凉於诡问,圣人之降迹也。

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

辱太白於中都,绊乘黄於下邑。

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

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

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

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徘优;

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

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

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

神经幽显,志大宇宙。

东西南北,推心於暴乱之朝;

恭俭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国。

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

归齐去鲁,发浩叹於衰周;

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圣人之救时也。

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

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

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

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

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

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

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

援神叙教,降赤制於南宫;

运斗陈经,动元符於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

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

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

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

索众妙於重元,纂群微於太素,圣人之赞易也。

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

石昭集隼之庭,土缶验贲羊之井。

稽山南望,识皓骨於封禺;

蠡泽东浮,考丹萍於梦渚。

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

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

然後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

挠虹梁於大厦,物莫能宗;

摧日观於鲁邱。

吾将安仰?

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

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

成而勿居,抚?

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

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

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

六体分於楚晋,四始派於齐韩。

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

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

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其贯。

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

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

故能贵而无位,履端於太极之初;

高而无名,布政於皇王之首。

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

虽复质文交映,瞻礻龠祀而长存;

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

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

」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

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

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

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

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

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

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

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

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

竭河追日,夸父力尽於楹间;

越海陵山,竖亥涂穷於庑下。

薰腴广被,景贶潜周。

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

溢金膏於紫洞,雨露均华;

栖玉烛於元都,风雷顺轨。

丹?

翠菌,藻绘轩庭;

凤彩龙姿,激扬池?

殊徵?

,不召而自至;

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

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

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

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

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

金;

五校晨驱,蹴元?

而喷玉。

星罗海运,岳镇川氵亭。

登碧?

单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

金箱玉册,益睿算於无疆;

玳检银绳,著灵机於不竭。

功既成矣,道既贞矣。

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

翔赤骥而下?

亭,吟翠虬而望邹鲁。

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

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

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

」托盐梅於异代,鼎路生光;

寄舟楫於同时,泉涂改照。

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

顾唯寝庙,义在钦崇。

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

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

」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

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

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

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

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

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

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

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

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

於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

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

探周规於旧宅,询汉制於新都。

开基於四会之躔,授矩於三农之隙。

土阶无级,就击壤於新欢;

茅茨不翦,易层巢於故事。

庄坛文杏,即架椽栾;

夹谷幽兰,爰疏户牖。

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

列侍り如,若奉农山之对。

缁帷晓辟,横绀带於西河;

绛帐宵悬,聚青衿於北海。

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於齐人;

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於上宰。

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

高秋九月,振玉於唐邱;

宝算千龄,跃璇蚪於太渚。

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

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

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於秦京,辉金章於蜀郡。

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

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

魏文侯之拥?

,道在而谦尊;

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

皇根帝绪,列五鼎於三朝;

青琐丹梯,跨千寻於十纪。

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

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

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

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宇太易,河东人也。

梁岳之英,长河之灵。

沐?

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

旌旗赫奕於中古。

组陆离於下叶。

凤岩抽律,擢层秀於龙门;

骊穴腾姿,吐荣光於贝阙。

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

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

仙凫旦举,影入铜章;

乳翟朝飞,声含玉轸。

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

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

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

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

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

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

上朝宪,下奉藩维。

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

阎之制。

三门四表,焕矣惟新;

上哲师宗,肃焉如在。

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锐气英声,一变ク渝之俗。

於是侍郎幽思,ゼ凤藻於环林;

丞相高材,排龙姿於璧沼。

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

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

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

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

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

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

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

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嗟乎!

今古代绝,江湖路远。

恨不亲承妙旨,摄齐於游夏之间;

躬奉德音,攘袂於天人之际。

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

呜呼哀哉!

敢为铭曰:五帝既没,三王不归。

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

礼乐无主,宗遂微。

(其一)大哉神圣,与时回薄。

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龙跃浩荡,鹏飞寥廓。

奄有人宗,遂荒天爵。

(其二)尼山降彩,泗滨腾气。

志匡六合,神经万类。

夹谷登庸,中都历试。

睿情贯一,元猷绝四。

(其三)栖遑教迹,寂寞河图。

违齐出宋,历楚辞吴。

风衰俗坏,礼去朝芜。

麟书已卷,凤德终孤。

(其四)杳杳灵命,茫茫天秩。

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式宣六艺,裁成四术。

虚往实归,外堂内室。

(其五)邈矣能仁,悠哉化主。

力制群辟,权倾终古。

陆离彩粲,蝉联茅土。

涉海轻河,登山小鲁。

(其六)皇家载造,神风四极。

检玉题祥,绳金署德。

聿怀圣迹,同享天则。

乃眷台庭,爰升衮职。

(其七)玉津同派,金堤茂版。

智士高风,文翁泽远。

淳壤沃,声和俗愿。

载启仁祠,遂光儒苑。

(其八)沈沈壶奥,肃肃扃除。

灵仪若在,列配如初。

槐新市密,杏古坛疏。

楹疑置奠,壁似藏书。

(其九)泛泛寰中,悠悠天下。

徇名则众,知音盖寡。

石参琼,迷风乱雅。

仲尼既没,夫何为者。

(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