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薄媚(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凉然万里宣威。zì xiào píng shēng,yīng qì líng yún,liáng rán wàn lĭ xuān wēi。

那知此际。nà zhī cĭ jì。

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xióng hŭ tú qióng,lái bàn mí lù bēi qī。

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jì gān chén qiè,yóu bù xŭ,hé wèi jì。

争若都燔宝器。zhēng ruò dōu fán băo qì。

尽诛吾妻子。jìn zhū wú qī zĭ。

径将死战决雄雌。jìng jiāng sĭ zhàn jué xióng cí。

天意恐怜之。tiān yì kŏng lián zhī。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ŏu wén tài zăi,zhèng shàn quán,tān lù shì ēn sī。

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yīn jiāng băo [wán,wàn] xiàn chéng,suī tuō shuāng gē,shí shì qiú [xì,jì]。

忧嗟又经时。yōu jiē yòu jīng shí。

恨不如巢燕自由归。hèn bù rú cháo yàn zì yóu guī。

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cán yuè méng lóng,hán yŭ xiāo xiāo,yŏu xuè dōu chéng lèi。

备尝险厄返邦畿。bèi cháng xiăn è făn bāng jī。

冤愤刻肝脾。yuān fèn [kè,kē] gān pí。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薄媚》是大曲的一种。所谓“大曲 ”,就是指唐宋时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凡大曲 ,有散序 、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 、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谓之大遍 。”这是相当于一般大曲的结构而言 。董颖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虚催、第三衮遍、第四催拍、第五衮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衮等共十曲组成,题为《西子词 》,歌咏的是我国春秋晚期吴越斗争中越王勾践利用美人西施复仇灭吴的历史故事。《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写越王勾践由臣事吴王夫差到返国的全过程,表现了勾践在争霸失败后的痛苦挣扎与悲愤心情。公元前496 年,吴王阖庐出兵与越争霸,越王勾践大败吴师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南)射伤阖庐。不久,阖庐死去。其子夫差继位后于前494 年出兵复仇,勾践大败 ,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种向吴求和,“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不许。于是,“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 ”,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三年,至前490 年获释回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勾践从兵败到复国成功过程,无疑是悲壮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所以在词中,叙事抒情抑郁悲情,壮怀激烈,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笔法,将词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与眼前穷愁卑下的处境相强烈对此,从而表达其悲愤情怀。起调三句,气势雄阔,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气凌云,万里宣威,多么悲壮!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实为自叹,如“长歌当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势。接着以“那知”一句转折,反跌出与平生志气有天壤之别的悲惨现实,迸发出了主人公的悲愤感情。值得注意的,词中写眼前现实的悲惨,但气慨不衰。写主人公“途穷”,而以“熊虎”比拟,虽是“途穷”其威不减;是“熊虎 ”,却“来伴麋鹿卑栖 ”,其拗怒之气亦隐然可见。这样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词的旋律由起调的高昂转入悲壮。“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三句,节奏短促有力,句句紧逼,不容喘息 。其前两句已写出了形势的严重,“何为计”一句,提出问题,尖锐有力,如惊雷骤至,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抉择国计。同时也蕴寓着无限的无奈,在句间结构上 ,“何为计”一句又具有转出下文的作用。“争若”四句,承上而来,回答问题。这几句,辞锋犀利,沉着痛快,声情悲壮,是血泪语,也是决绝语,表现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 。“天意恐怜之”,则词婉而意坚,流露了对于求胜的期望 。词至歇拍,尤觉声情悲怆,“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是这首词中唯一的写景处 。“月 ”是“残月”,而且“朦胧 ”;“雨 ”是“寒雨 ”,而且“萧萧”。“残月”与“寒雨”是勾践事吴三年 ,“备尝险厄返邦畿”过程中诸般景物的择要概括 ,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国风雨飘摇之意。显然,这里的写景,是为了进一步抒情,为“有血都成泪”作烘托 。“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 ”,该肌入骨、深沁肝脾,是本词叙事抒情的最高点,成为全词基调中最沉重强烈的音符。这首词写是历史故事,实是讽喻作者所处的南宋时代,词中的主人公勾践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中间倾注着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词人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叙勾践,显然是借古讽今,指陈时事,抒发感慨,锋芒直指南宋的统治集团。做敌国的“臣妾 ”,对勾践来说,只是权宜之计,勾践的屈节事吴,正是为了灭吴;而南宋王朝对金国的纳币称臣,则是为了乞求苟安。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 ”、“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门的忠愤。这首词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说:“此种大曲,遍数既多 ,自于叙事为便 。”举此董颖《薄媚》为例。这一首叙事抒情浑为体(上片抒情兼叙事,下片叙事又抒情,互为作用,相辅相承)而抒情为主体。所抒发的人物感情如万斛涌泉,蔚为大观 。《薄媚》全组十首,用韵皆同部平上去声通押,平仄间杂,或厉而举,或清而远,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扬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达,付之歌喉,一定动人谐美。

诗人简介

董颖(生卒年不祥)字仲达,德兴(今属江西)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根据洪迈《夷坚乙志》卷十六的记载,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跟韩驹、徐俯、汪藻等人往来,有《霜杰集》。这部诗集看来在当时颇为传诵,后来全部遗失,下面选的一首是保存在南宋人陈起所编“前贤小集拾遗”卷四里的。也许可以顺便提起,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董颖还值得注意,因为他留下来十首叙述西施事迹的“道宫薄媚”词,衔接连贯,成为一套,是词正在蜕变为曲的极少数例子之一。► 27篇诗文

诗文推荐

天寒不知翠袖薄,日暖但觉玉烟生。

红翻茧栗梢头遍。

不在瞻星礼月,何须诵戒看经。

今朝与汝付叮咛。

生死须凭性命。

道启遍知无上,神通法界圆明。

不劳作用自功成。

志在无为清净。

凶神扇其矢恶神行,汹涌挨排白雾生。

风击水凹波扑凸,雨漴山口地嵌坑。

龙喷黑气翻腾滚,鬼掣红光劈划揁。

哮吼忽雷声揭石,满天啾唧闹轰轰。

槿篱护药才通径,竹笕通泉白遍春。

云峰咫尺。

竹静芭蕉静。

鹤绕苍苔行又立。

不见高堂素壁。

簿书*骑匆匆。

暂时留住衰翁。

一片归心难画,野亭绣水秋风。

清尊白发。

曾是登临年少客。

不似当年。

人与黄花两并妍。

来愁去恨。

十载相看情不尽。

莫更思量。

梦破春回枉断肠。

时临秋九,不寒不热。

瓦砾鸣秋蛩,茅檐挂残月。

各自著便宜,正是好时节。

春尚浅。

谁把玉英裁翦。

尽道梅梢开未遍。

卷帘花满院。

楼上酒融歌暖。

楼下水平烟远。

却似涌金门外见。

絮飞波影乱。

九二玄阴凛凛。

白雪遍铺缘甚。

还许润灵根,接引黄芽悉审。

如恁。

如恁。

北海神龟畅饮。

翼翼嘉禾,在梁之亩。

九穗离离,实栗实秀。

单于不向南牧马,席萁遍满天山下。

(《咏席萁帘》)却公不易胜,莫著外家欺。

(见《事文类聚》)锦江诗弟子,时寄五花笺。

(以下见《海录碎事》)花烧落第眼,雨破到家程。

一朝金凤庭前下,当是虚皇诏沈曦。

宣城四面水茫茫,草盖江城竹夹墙。

鼎湖龙远,九祭毕嘉觞。

遥望白云乡。

箫笳凄咽离天阙,千仗俨成行。

圣神昭穆盛重光。

宝室万年藏。

皇心追慕思无极,孝飨奉烝尝。

昔年曾到神清洞。

笑领希夷非夙梦。

看时须到月边乌,养处且论铅与汞。

土膏仍有黄芽动。

神水浇香灵气种。

夜深谁伴玉琴闲,鹤在九华松露重。

万亿及秭,物其旨矣。

此邦之人,云胡不喜。

酥点萼。

玉碾萼。

点时碾时香雪薄。

才折得。

春方弱。

半掩朱扉,垂绣幕。

怕吹落。

拈一饷。

嗅一饷。

拈时嗅时宿酒忘。

春争上。

不忍放。

待对菱花,斜插向。

宝钗上。

百载镜中容。

仰手为祥覆手凶。

生死荣华今在目,休逢。

疾速回心认祖宗。

得得妙相从。

灭尽三尸九个虫。

一气浩然调养正,冲融。

免击精蓝

解将天上千年艳,换得人间九日黄。

吟风敲遍阑干曲。

极目澄江千顷绿。

长笛下扁舟。

一声人倚楼。

床头醅正发。

帐底人如雪。

月色夜来看。

可堪霜信寒。

八张机。

纤纤玉手住无时。

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

归去意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