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xī nìng bā nián xià,wú yuè dà hàn。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jiŭ yuè,zī zhèng diàn dà xué shì zhī yuè zhōu zhào gōng,qián mín zhī wèi jī,wéi shū wèn shŭ xiàn zāi suŏ bèi zhĕ jĭ xiāng,mín néng zì shí zhĕ yŏu jĭ,dāng lĭn yú guān zhĕ jĭ rén,gōu fáng gòu zhù kĕ jiù mín shĭ zhì zhī zhĕ jĭ suŏ,kù qián cāng sù kĕ fà zhĕ jĭ hé,fù rén kĕ mù chū sù zhĕ jĭ jiā,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sù shū yú jí zhĕ qí jĭ jù cún,shĭ gè shū yĭ duì,ér jĭn qí bèi。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zhōu xiàn shĭ lù mín zhī gū lăo jí ruò bù néng zì shí zhĕ èr wàn yī qiān jiŭ băi yú rén yĭ gào。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gù shì,suì lĭn qióng rén,dāng [jĭ,gĕi] sù sān qiān dàn ér zhĭ。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gōng liăn fù rén suŏ shū,jí 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zhĕ,dé sù sì wàn bā qiān yú dàn,zuŏ qí fèi。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shĭ zì shí yuè shuò,rén shòu sù rì yī shēng,yòu xiăo bàn zhī。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yōu qí zhòng xiāng róu yĕ,shĭ shòu sù zhĕ nán nǚ yì rì,ér rén shòu èr rì zhī shí。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yōu qí liú wáng yĕ,yú chéng shì jiāo yĕ wéi [jĭ,gĕi] sù zhī suŏ fán wŭ shí yŏu qī,shĭ gè yĭ biàn shòu zhī ér gào yĭ qù qí jiā zhĕ wù [jĭ,gĕi]。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jì guān wéi bù zú yòng yĕ,qŭ lì zhī bù zài zhí ér yù yú jìng zhĕ,[jĭ,gĕi] qí shí ér [rèn,rén] yĭ shì。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bù néng zì shí zhĕ,yŏu shì jù yĕ。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néng zì shí zhĕ,wéi zhī gào fù rén wú dé bì tiào。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yòu wéi zhī guān sù,dé wŭ wàn èr qiān yú dàn,píng qí jià [yŭ,yú] mín。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wéi tiào sù zhī suŏ fán shí yŏu bā,shĭ dí zhĕ zì biàn rú shòu sù。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yòu jiù mín wán chéng sì qiān yī băi zhàng,wéi gōng sān wàn bā qiān,jì qí [yōng,yòng] yŭ qián,yòu yŭ sù zài bèi zhī。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mín qŭ xī qián zhĕ,gào fù rén zòng [yŭ,yú] zhī ér dài shú,guān wéi zé qí cháng。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qì nán nǚ zhĕ,shĭ rén dé shōu yăng zhī。

明年春,大疫。míng nián chūn,dà yì。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wéi bìng [fāng,fáng],chù jí bìng zhī wú guī zhĕ。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mù sēng èr rén,shŭ yĭ shì yī yào yĭn shí,lìng wú shī suŏ shì。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fán sĭ zhĕ,shĭ zài chù suí shōu yì zhī。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fă,lĭn qióng rén jìn sān yuè dāng zhĭ,shì suì jìn wŭ yuè ér zhĭ。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shì yŏu fēi biàn wén zhĕ,gōng yī yĭ zì [rèn,rén],bù yĭ [lĕi,lèi,léi] qí shŭ。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yŏu shàng qĭng zhĕ,huò biàn yí duō zhé xíng。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gōng yú cĭ shí,zăo yè bèi xīn lì bù shăo xiè,shì xì jù bì gōng qīn。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jĭ,gĕi] bìng zhĕ yào shí duō chū sī qián。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mín bù xìng lí hàn yì,dé miăn yú zhuăn sĭ;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suī sĭ dé wú shī liăn [mái,mán],jiē gōng lì yĕ。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shì shí hàn yì bèi wú yuè,mín jī jĭn jí lì,sĭ zhĕ dài bàn,zāi wèi yŏu jù yú cĭ yĕ。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tiān zĭ dōng xiàng yōu láo,zhōu xiàn tuī bù shàng ēn,rén rén jìn qí lì。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gōng suŏ fŭ xún,mín yóu yĭ wéi dé qí yī guī。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suŏ yĭ jīng yíng suí [jí,ji] xiān hòu zhōng shĭ zhī jì,wĕi qū xiān xī,wú bù bèi zhĕ。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qí shī suī zài yuè,qí rén zú yĭ shì tiān xià;

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qí shì suī xíng yú yī shí,qí fă zú yĭ [chuán,zhuàn] hòu。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gài zāi lì zhī xíng,zhì shì bù néng shĭ zhī wú,ér néng wéi zhī bèi。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mín bìng ér hòu tú zhī,yŭ fū xiān shì ér wéi jì zhĕ,zé yŏu jiān yĭ;

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bù xí ér yŏu wéi,yŭ fū sù dé zhī zhĕ,zé yŏu jiān yĭ。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yŭ,yú] gù căi yú yuè,dé gōng suŏ tuī xíng,lè wéi zhī shí qí xiáng,qĭ dú yĭ wèi yuè rén zhī sī,bàn shĭ lì zhī yŏu zhì yú mín zhĕ bù xìng ér yù suì zhī zāi,tuī gōng zhī suŏ yĭ shì,qí kē tiáo kĕ bù dài qĭng ér jù,zé gōng zhī zé qĭ xiăo qiĕ jìn hū!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gōng yuán fēng èr nián yĭ dà xué shì jiā tài zĭ băo zhì shì,jiā yú qú。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qí zhí dào zhèng xíng zài yú cháo tíng,qĭ dì zhī shí zài yú shēn zhĕ,cĭ bù zhù。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zhù qí huāng zhèng kĕ shī zhĕ,yĭ wéi《yuè zhōu zhào gōng jiù zāi jì》yún。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

所被者几乡(覆盖) 当廪于官者几人(赈济、供给粮食;名词作动词)

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雇;处)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多余;簿籍;实存)

注音

僦( jiù )民使治之者 给(jǐ)其食而任以事 无得闭粜 (tiào)

使籴( dí )者 处(chǔ )疾病之无归者 使在处随收瘗(yì )之

或便(biàn)宜 民不幸罹(lí)旱疫 公所拊(fǔ)循

所以经营绥辑 (suí jí) 委曲纤(xiān)悉

盖灾沴(lì)之行 则有间(jiàn)矣 家于衢(qú)

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诗人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448篇诗文

诗文推荐

手拈茱萸簪髻,一枝聊记重阳。

社近记穿黄增子,雨前趱摘紫枪旗。

识字记姓名,击剑一人敌,孙吴相斫书,了解亦何益。

不如黄金罍,澰潋春波碧,欣然对之笑,未饮愁已释。

白头生黑丝,苍颜桃李色。

金丹空九转,正恐无此力。

朝饮绩五斗,暮饮髡一石。

寄谢采芝翁,无为老青壁。

鹤舞青青雪里松。

冰开龟在藻,绿蒙茸。

一成不记蕊珠宫。

蟠桃熟,应待几东风。

玉酒紫金钟。

非烟罗幕暖,宝熏秾。

赠君春色腊寒中。

君留取,长伴脸边红。

一杯莫落吾人后。

富贵功名寿。

胸中书传有余香。

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

江海消闲日。

看君天上拜恩浓。

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梅梅柳柳斗纤秾。

乱山中。

为谁容。

试著春衫,依旧怯东风。

何处踏青人未去,呼女伴,认骄骢。

儿家门户几重重。

记相逢。

画桥东。

明日重来,风雨暗残红。

可惜行云春不管,裙带褪,鬓云松。

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

孤村薄暮。

花落春归去。

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

家何处。

乱山无数。

不记来时路。

二龙骖夏服,双鹤记尧年。

凌寒架雪知春近。

闲探处、如相问。

溪流清浅暮云低,玉蓓横斜风定。

晚枝雀啅,幽姿方展,还映疏篁冷。

镜鸾妆罢明梢嫩。

犹记宜相并。

如今却月别传香,知引何人幽兴。

不堪楼上,昭华吹断,声与愁肠尽。

曾记宴蓬壶。

寻思认得无。

醉归来、事已模糊。

忽对画图如梦寐,又因甚、下清都。

拍手笑相呼。

应书缩地符。

恐人间、天上同途。

隔水一声何处笛,正月满、洞庭湖。

卧冰公相旧家声,纪载铿锵乐九成。

大姓江山同久远,雄文日月竞光明,双亲强健跻高寿。

两纪休閒致盛名,冠豸澄清聊一出,万钟千驷未为荣。

羲之之墨池,渊明子醉石。

人生嗜好亦天然,岂顾书淫与酒癖。

一时声价动宇宙,千古林泉记踪迹。

书固吾不能,酒亦久不吃。

支筇葱翠畔,鉴影泓澄侧。

萧然欣会间,颇类师也辟。

所慕不靳能,舍此山南宅。

毅斋大老除机关报绶,名节尤偏无所尊。

曾是胪传第一唱,却留衣付外诸孙。

挹挼柳汗初承渥,称泛霞觞共拜恩。

尚记吾家多夙契,何当握手得重论。

天涯何处,望苍江渺渺。

纵算解飞人不到。

笑双丸乌兔,两宾霜蓬,聊尔耳,那是人间三岛。

黄粱初梦觉,起看孤云,还自长歌自长啸。

不记桃源何地,橘渚何年,生涯事、惟有炉烟茶灶。

问先生谁友,有白石青松,共成三老。

红蓓珠圆,素蕤玉净,南荒已报春还。

便迤逦,云开五岭,雪霁群蛮。

喜见东君信息,应不管、潘鬓新班。

凭谁寄,心萦秋水,目断春山。

长记小桥斜渡,潇洒处,苇篱茅舍三间。

肯伴我、风光赏遍,月影疑残。

好为调羹结子,玉弦冷、金鼎空闲。

北枝畔,谁念嶰律犹寒。

天开景运。

记建武中兴,炎刘重盛。

明良际会,八表风调雨顺。

任一时、岳降生申,正千载、河清诞圣。

祥云拥,流霞映。

飞仙拱,魁星炯。

佳应是、师真毓瑞,人天交庆。

蘅薇香满元宵景。

耀天目、神光如镜。

见龙章凤质,降伏群魔归正。

禀玄元、立教开先,悟至道、心空神领。

昌元嗣,明真镜。

同无有,怡清净。

绵永度,三途六道,神仙同证。

梨叶初红婵韵歇。

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

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

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

珠帘夜夜朦胧月。

紫荆斜倚磬湖隈。

并干连枝锦作堆。

犹记太虚坛上木,无风双影并徘徊。

萧萧还是秋容暮。

炉薰已冷氲香注。

犹记踏香尘。

东风满院春。

冷烟迷望处。

声断阑干雨。

无计问行云。

黄昏空掩门。

黄金堆到斗。

怎得似、长年画堂劝酒。

蛾眉最明秀。

向水沈烟里,两行红袖。

笙歌撋就。

争说道、明年时候。

被姮娥、做了殷勤,仙桂一枝入手。

知否。

风流别驾,近日人呼,文章太守。

天长地久。

岁岁上、乃翁寿。

记从来人道,相门出相,金印累累尽有。

但直须,周公拜前,鲁公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