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

所被者几乡(覆盖) 当廪于官者几人(赈济、供给粮食;名词作动词)

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雇;处)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多余;簿籍;实存)

注音

僦( jiù )民使治之者 给(jǐ)其食而任以事 无得闭粜 (tiào)

使籴( dí )者 处(chǔ )疾病之无归者 使在处随收瘗(yì )之

或便(biàn)宜 民不幸罹(lí)旱疫 公所拊(fǔ)循

所以经营绥辑 (suí jí) 委曲纤(xiān)悉

盖灾沴(lì)之行 则有间(jiàn)矣 家于衢(qú)

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诗人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448篇诗文

诗文推荐

初学莺簧响露梢,还疑凤吹拂云)。

金屏笑剧如花女,红豆凭将记曲抛。

拔宅谁能辨有无,涧边空记旧丹炉,世间自是多凡骨,何处犹寻九节蒲。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诗成春草梦池塘。

相忆托玄香。

常记饮仙房。

笑一举、曾蒙十觞。

百年行止,几番离合,吾老且吾乡。

聊与领群芳。

渐开到、江头野棠。

道人活计不相侵。

各自衣餐各自寻。

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

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

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疑是水晶宫殿。

云女天仙宝宴。

吟赏欲黄昏,风送一声羌管。

烟淡。

霜淡。

月在画楼西畔。

社近记穿黄增子,雨前趱摘紫枪旗。

笼街弹压上元灯。

满瑶城。

簇珠星。

老矣如今,谁记旧来曾。

眼底相逢惟有月,空对面,若为情。

残生消不尽齑茎。

瘦棱棱。

困腾腾。

扶起眉间,杯酒酹寒檠。

也为风光陪一笑,心下事,梦中惊。

几年槐市槐花冷,天风又还吹起。

故箧重寻,闲书再整,犹记灯窗滋味。

浑如梦里。

见说道如今,早催行李。

快买扁舟,第一桥边趁流水。

阳关须是醉酒,柳条休要折,争似攀桂。

旧有家声,荣看世美,方了平生英气。

琼林宴喜。

带雪絮归来,满庭春意。

事业方新,大鹏九万里。

卧冰公相旧家声,纪载铿锵乐九成。

大姓江山同久远,雄文日月竞光明,双亲强健跻高寿。

两纪休閒致盛名,冠豸澄清聊一出,万钟千驷未为荣。

曾记刘安鸡犬,误随鼎灶登仙。

十年尘土_行缠。

怪见霞觞频劝。

会合元非择地,乖逢宁得非天。

妇闻风月正女便娟。

亲泼床头醅面。

春台路古,想店月潭云,鸡鸣关候。

巾车尔久。

记湘累降日,留词劝酒。

不是行边,待与持杯论斗。

算吾寿。

已待得河清,万古晴昼。

京国事转手。

漫宫粉堆黄,髻妆啼旧。

瑶池在否。

自刘郎去后,宴期重负。

解事天公,道是全无又有。

浯溪友。

笑浯溪、至今聱叟。

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

千林夜缟。

徘徊处、渐移深窈。

何人正弄、孤影蹁跹西窗悄。

冒霜冷貂裘,玉斝邀云表。

共寒光、饮清E94C。

淮左旧游,记送行人,归来山路窎。

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小。

爱秀色、初娟好。

念漂浮、绵绵思远道。

料异日宵征,必定还相照。

奈何人自衰老。

记移灯翦雨,换火篝香,去岁今朝。

乍见翻疑梦,向梅边携手,笑挽吟桡。

依依故人情味,歌舞试春娇。

对婉娩年芳,漂零身世,酒趁愁消。

天涯未归客,望锦羽沈沈,翠水迢迢。

叹菊荒薇老,负故人猿鹤,旧隐谁招。

疏花温撩愁思,无句到寒梢。

但梦绕西泠,空江冷月,魂断随潮。

去年玉燕,记曾期今岁,瑶光入度。

今日都人,从头屈指,尽是黑头公辅。

争道一朝语合,谁信千龄际遇。

更积雨。

晓来晴,洗出_璃秋宇。

笑语。

知何许。

旆卷青霓,来自钧天所。

道骨仙风,安排顿著,须是人间紫府。

要识云台高绝,更有凤池深处。

从今数。

看千秋万岁,永承明主。

草草池亭宴。

又何须、珠_络臂,琵琶遮面。

宾主一时词翰手,倏忽龙蛇满案。

传写处、尘飞莺啭。

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

阴雾扫,霁华见。

使君偿了丰年愿。

便从今、也无敲扑,也无厨传。

试拂笼纱看壁记,几个标名渠观。

想九牧、闻风争羡。

此老饱知民疾苦,早归来、载笔薰风殿。

诗有讽,赋无劝。

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

孤村薄暮。

花落春归去。

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

家何处。

乱山无数。

不记来时路。

落星万点,一天宝焰下层霄。

人间叠作仙鳌。

最爱金莲侧畔,红粉袅花梢。

更鸣黾击鼓,喷玉吹箫。

曲江画桥。

记花月、可怜宵。

想见闲愁未了,宿酒才消。

东风摇荡,似杨柳、十五女儿腰。

人共柳、那个无聊。

奁霏净洗,唤素娥睡起,平分秋色。

雁背风高孀兔冷,露脚侵衣香湿。

银浦流云,珠房迎晓,鬓影霜争白。

玉尊良夜,与谁同醉瑶席。

忍记倚桂分题,簪花簪酒,处处成陈迹。

十二楼空环佩杳,惟有孤云知得。

如此江山,依然风月,月底人非昔。

知音何许,泪痕空沁愁碧。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

卜居青墩。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

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

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拿舟晚。

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