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
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
天涯倦旅。
爱小却游鞭,共挥谈尘。
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
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
无心访古。
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
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
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
天涯倦旅。
爱小却游鞭,共挥谈尘。
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
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
无心访古。
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
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注释】: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游历吴地登泽国楼时所作。以“湖光只在阑干外”起句点明了楼的位置特点,直揭“泽国”二字。接句写登楼远眺,三楚迷漫而不能分辨 。“三楚”之说众说纷纭,似以江陵、吴、彭城较合适。此全句暗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语(虚同墟),以发怀古之幽情。“旧柳”三句将视线收紧。“柳”之言旧 ,写故地重游,也寓含着故国风景不改的意思;“平芜自碧”,言野草繁芜 ,荒凉一片,不堪寓目;“几度朝昏烟雨”,则借眼前景 ,暗喻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天涯”三句表明自己的不幸身世。因天涯旅倦而遇胜楼,逢知已 ,因此能够消愁,故用“爱”领起。“顿觉”两句言己已豁然摒弃了世俗杂尘,把宦情等同于眼前随风飘飞的柳絮。宋亡后允平曾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被放回,此谓“宦情”疑指此事。歇拍以景状情,至觉警动。过片从远处落笔,由“芝山苍翠缥缈”引出超脱尘世之梦而终至于黯然破灭 。“故国”三句进而抒发亡国的悲痛,慨叹无处托身,将国亡之感与身世浮沉紧密结合起来,读来凄迷哀婉。“故国楼台”,从眼前景物推开去,不一定指一处;丧乱之后,处处存在着一种飘泊沧桑的情感 。承以“斜阳巷陌”,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 乌衣巷口夕阳斜”和辛弃疾《永遇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句意,概述故国山河变化 。“白云”则出《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帝即天帝 。以“白云”代指仙乡,挽合过片之“仙梦”并且用了一个疑问句 ,尤其动人。且《庄子》“乘云”云云是华封人说尧之语,“白云何处”,也隐含着一种怀念故君的意思。故国故君如此,触处皆恨,故接云“无心访古”。鸦栖双塔,鹭归半汀,则又衬托自己羁旅天涯之愁苦忧愁之情。结韵照应起笔,引出荡舟戏莲的热闹场面,“立尽 ”,暗示伫立良久,笔势稍振便戛然而止,给人以“有情却被无情恼”的余韵。此词可谓是西麓集中的高作,代表其词的一般风格。从内容看,反映的是晚年的飘泊流荡生涯,抒写的是低徊幽咽的身世之感和残破河山的亡国之痛,感情真挚,在其集中尤为少见。用词简明畅快,用典则贴切易晓是全词的最大特色 。不过,“故国楼台”数句显得深沉抑郁,而过片又略逞超逸。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二云:“西麓词⋯⋯沉郁不及碧山,而时有清超处 ;超逸不及梦窗,而婉雅犹过之。”用“婉雅”来论其风格是最为恰当 。他的词情调委婉低徊,还不时显现出老庄之道的影响,言辞不现激越高昂之态 ,而是曲折婉转 ,激扬的情绪,因而也相应地用“远迷”、“青”、“碧”、“苍翠缥缈”、“斜阳”等晦涩灰暗朦胧的色彩来言情。他甚至还用了“共挥谈麈”。魏晋人清淡最喜持麈尾,后世遂以谈麈沿为名流雅器。这些都是“婉雅”作风。再就结构而言,仍沿习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老路,无奇思巧变可言,只可称得上“平正 ”。因它有一定的爱国内容,所以张炎评论西麓词为“本制平正,亦有佳者”(《词源》卷下)。因为词人一味地追求这种风格 ,因而状景并不开阔,言情并不深挚,造境平凡,布局平淡,显得气格柔弱,拘谨守旧,其瑕疵是相当明显的。但他在宋末婉约诸大家中毕竟自呈一家,独具一格。
尔家何在潇湘川。
青莎白石长沙边。
昨梦江花照江日。
几枝正发东窗前。
觉来欲往心悠然。
魂随越鸟飞南天。
秦云连山海相接。
桂水横烟不可涉。
送君此去令人愁。
风帆茫茫隔河洲。
春潭琼草绿可折。
西寄长安明月楼。
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
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
瑶池春透。
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
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玉关人下未老。
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
剑拂准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
印黄似斗。
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
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
古之诸侯公侯伯,今之诸侯二千石。
建邦作郡事不同,后车皆当载宾客。
钓鱼吕望朝弃竿,饭牛宁越夜辞轭。
云龙风虎机会偶,赫奕功名垂竹帛。
原尝春陵四公子,珠履三千分鼎食。
冯欢市义薄聚敛,毛遂歃盟却强敌。
梁王兔园礼词人,相如之赋枚乘七。
平津更有翘材馆,大开东阁英彦集。
徒步常何起马周,落河房琯任刘秩。
严郑公延杜子美,郭汾阳遇李太白。
朱门若止藏歌舞,无一措大研文墨。
不知稼穑友朋阙,傥非痴物亦俗物。
临川太守千骑行,谁董琴瑟护书册。
吾子从之大江西,训诱诸郎据师席。
王介甫之学误人国家,陆子静之学杂彼禅佛。
四海公论有如此,读书岂可无拣择。
若夫拟岘台登临而赋诗,不妨寄我清江纸一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