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姊妹,合在昭阳殿。
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尽道独步江南,便江北、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得见些时,似恁地、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著伊,将眨眼底工夫,剩看几遍。
赵家姊妹,合在昭阳殿。
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尽道独步江南,便江北、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得见些时,似恁地、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著伊,将眨眼底工夫,剩看几遍。
【注释】:此为作者赠官妓赵佛奴之作。词中盛赞赵氏的美貌及作者对她的爱恋。全词语言俚俗泼辣,感情坦率直露,堪称元曲的先声。上片起首三句,先赞美赵佛奴象赵氏姊妹燕、合德一样美貌,不应生活在民间,而应居住在后妃的宫殿里 。这里用典 :赵飞燕赵合德姊妹东汉成帝时官人 ,成阳侯赵临之女,善歌舞。这里用典非常确切,赵家姊妹姓赵,佛奴也姓赵;赵家姊妹善歌舞,佛奴亦善歌舞。在此基础上,词人又把昭阳殿与人间作了对比 ,意思是赵佛奴当官妓是委屈了她 ,凭她的美貌,应当享受后妃的待遇。这种抑扬结合的方法,目的仍在于扬 。下面是以江北与江南对比,“见伊底”,犹今语“见她的”,底即的,这和下片的“恁地”,都是宋时方言。这几句是说,凡是见到她的人,都说她色艺双绝 ,独步江南 。但词人认为即使把江北也算上,也很少见到这样的美人。过片三句先从赵佛奴本人写她的美,再从别人对她的反映,烘托她的美,并且抒写了词人对她的爱恋。词人说赵佛奴不仅容颜长得娇,而且性情生得好。她从不使小性子,总是脸带微笑,灿若桃花。此三句,廖廖数笔,便把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向尊前”几句写他们在酒席筵前相见,从而点出了各自的身份。因为作者是词客 ,故佛奴为之歌舞以侑觞 。可是赵佛奴长得太美了,以致词人顾不上饮酒,只是不停地向她注目,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似恁地 ”,意犹似这般 。“恁地”,如此、这样。“能得几回细看”一语,把词人抓紧时机、细心审美的心情和盘托出。结拍三句,用夸张的手法,绘神绘色地写词人看这美女,连眼睛也不眨一眨 ,为的是把眨眼的工夫省下来 ,好多看上几眼,以此表现词人爱美之切之深,亦反衬出赵佛奴之美艳绝伦。词中写赵佛奴的美貌,表现技巧上与汉乐府《陌上桑》颇为类似,多角度、多侧面地烘托、渲染出美人容颜之秀丽。作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以痴语、无语突出词人对于赵佛奴钟情之深、爱恋之切。这样的语言最能揭示人物心灵 ,可谓拭尽铅华,尽露本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欢笑筵歌席轻抛[身单]。
背孤城、几舍烟村停画舸。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
被连绵宿酒醺醺,愁无那。
寂寞拥、重衾卧。
又闻得、行客扁舟过。
篷窗近,兰棹急,好梦还惊破。
念平生、单栖踪迹,多感情怀,到此厌厌,向晓披衣坐。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
诗句好,余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楚山有石郢人琢,琢成长枕知是玉。
全疑冰片坐恐销,间发花丛惊不足。
赠予比之金琅玕,琼花烂熳浮席端。
吾师道吾不执宝,今日感君因执看。
试叩铿然应清律,纤尘不留蝇敢拂。
万物皆因造化资,如何独负清贞质。
南山有云鹄在空,长松为我生凉风。
高友朗咏乐其中,行住四仪皆道意。
不学小乘一曲士,唯将此物安座隅,取次闲眠有禅味。
先生出奇作新酒,自作自歌自为寿。
酒徒欲举吾盃,先挽天河濯渠手。
谁知先生诗更奇,刊落陈言付刍狗。
俗人欲诵先生诗,先吸天漱渠口。
古来作酒称杜康,作诗只说杜草堂。
举世无人传得方,奄有二杜惟一杨。
先生此味谁能尝,却曾见此糟蟹黄。
一片入口风韵长,余子祗慕大官羊。
天公生我太迟后,不作先生牛马走。
低头乞取酒百壶,晏下先生诗万首。
先生骑鲸上天游,问著许侬知味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