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⑴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⑵何:何其,多么。

⑶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⑷暗虫:暗处的秋虫。

⑸通夕:整晚,通宵。

⑹响:鸣叫。

⑺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⑻寄:寄送,寄达。

⑼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却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背景

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诗人简介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32篇诗文

诗文推荐

单于系颈须长索。

捷书新上油幕。

尽沈边柝也,更底问、悲笳哀角。

衰翁七十迎头了,先自来、声利都薄。

归计犹未托。

又一叶、西风吹落。

吴翁里第还巾角。

不妨天地席幕。

家僮归报道,快酿酒、休教_薄。

相逢聚散应搔首,且趁时、一笑为乐。

人世大都_落。

更莫问、是非今昨。

云头电掣如金索。

须臾天尽帏幕。

一凉恩到骨,正骤雨、盆倾檐角。

桃笙今夜难禁也,赖醉乡、情分非薄。

清梦何处托。

又只是、故园篱落。

新秋清夜月当空,弭楫驼桥意象雄。

销恨难求贤士酒,扬尘厌共庶人风。

市声暂息更筹永,渔唱频惊客梦中,绀碧琉璃千顷净,顽仙常占水晶宫。

浮云吐明月,流影玉◇阴。

千里虽共照,安知夜夜心。

秋帷里。

长漏伴人无寐。

低玉枕凉轻绣被。

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

窗外鸡声初起。

声断几声还到耳。

已明声未已。

中秋谓无酒,忽有携酒者。

联翩二三客,柴门系嘶马。

膨脝两大瓮,待月列堂下。

空庭碧天天阔,秋色极潇洒。

皓魄初未出,稍觉云暗野。

须臾冰团挂,细字可读写。

琵琶拨旁行,此曲岂和寡。

村伎杂南北,焉有容色冶。

老夫但满饮,不复记杯斝。

嘲诙颇恶剧,罚筹不吾舍。

自从历丧乱,万事付苟且。

应接日纷糅,口耳似聋哑。

久旱百谷死,心望时雨泻。

虽逢芳醑溢,更着纖指把。

丈夫忽有念,外物皆土苴。

客去欲夜半,一笑真醉也。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凭谁妙笔。

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

此是钱塘湖上图。

一般奇绝。

云淡天高秋夜月。

费尽丹青。

只这些儿画不成。

雨后夹衣初冷,霜前细菊浑斑。

觚棱清月绣团环。

万里长安秋晚。

槽下内家玉滴,盘中江国金丸。

春容著面作微殷。

烛影红摇醉眼。

虎已伏,龙已降,猕猴不复窥六窗。

万籁无声秋夜静,一轮明月照西江。

西风明月临台榭。

准拟中秋夜。

一年等待到而今。

为甚今宵陡顿、却无情。

_娥应怨孤眠苦。

取次为云雨。

素蟾特地暗中圆。

未放清光容易、到仙源。

泬寥空色远。

叶黄凄序变。

洞浦落遵鸿。

长飚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

百籁含宵啭。

峻雉聆金柝。

曾台切银箭。

罗绮丛中初见。

理鬓横波流转,半醉不胜情,帘影犹招歌扇。

留恋。

留恋。

秋夜辞巢双燕。

户外井桐飘。

淡月疏星共寂寥。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

自剪灯花试彩毫。

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

为问江头早晚潮。

月色四时好,秋光君子知。

南山昨夜雨,为我写清规。

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仙家缥缈弄,仿佛此中期。

秋夜雨点滴,梧桐乱人语。

几行寒雁起沙汀,万里渔舟泊烟渚。

遁迹避纷喧。

货农栖寂寞。

荒径驰野鼠。

空庭聚山雀。

既远人世欢。

还赖泉卉乐。

折柳樊场圃。

负绠汲潭壑。

霁旦见云峯。

风夜闻海鹤。

江介早寒来。

白露先秋落。

麻垄方结叶。

瓜田已扫箨。

倾晖忽西下。

回景思华幕。

攀萝席中轩。

临觞不能酌。

终古自多恨。

幽悲共沦铄。

月到中秋夜,还胜别夜圆。

高河瑟瑟转金盘。

三十六宫深处、卷帘看。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寻常岂是不婵娟。

吟赏莫辞终夕、动经年。

有虞夫人哭虞后,淑女何事又伤离。

竹上泪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

云和经奏钧天曲,乍听宝琴遥嗣续。

三湘测测流急绿,秋夜露寒蜀帝飞。

枫林月斜楚臣宿,更疑川宫日黄昏。

暗携女手殷勤言,环佩玲珑有无间。

终疑既远双悄悄,苍梧旧云岂难召,老猿心寒不可啸。

目眄眄兮意蹉跎,魂腾腾兮惊秋波。

曲一尽兮忆再奏,众弦不声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