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银炉炽炭麒麟红,销金帐暖熏笼烘。
爨下有蜡可代薪,笑我夜寒痴坐然枯松。
贫富贵贱何不公,安能排云叫呼天九重。
空怜尔松生抱有用材,不遇匠石梁栋施帡幪。
盘根错节屹立冻不死,凜凜劲气犹足排严冬。
颠崖峭壁人迹绝,闲云流水相冥蒙。
胡为明不能保身,丁丁斧斤山其童。
鹑衣百结缩如蝟,地炉拥膝便可闲从容。
当年榷油幸不严汝禁,余用尚及斯民穷。
阳和无声入骨髓,不知夜雪没屋霜横空。
但见蒙蒙香雾霭四壁,红辉紫焰明窗栊。
御寒何必裘蒙茸,盎然一室回春风。
何当散作一天暖,坐令四海尽在春风中。
苕溪清,霅溪绿。
溪水湾环绕天目,山间古邑三百家。
日出隔溪闻打衙,长官长髯帽乌纱。
不曾执板谒大尹,醉卧紫兰花影斜。
紫兰花开为谁好,年年岁岁溪南道。
不见西陵白发人,荆江夜雪唱阳春。
阳春绝唱和者寡,客醉闻之双泪洒。
夜来魂梦海中山,缥缈云涛烟浪间。
云涛烟浪不可渡,睡觉秋风落桐树。
秦吉了,秦吉了。
言语无人会。
无人会得奈君何,且向紫兰花下醉。
朔云暗天垂到地,朔风裂山吹脱耳。
长江万顷一艇子,一夜雪寒不成睡。
诗翁晓起鬓蓬松,缩颈微掀黄篾篷。
夜来急雪已晴了,东方一抹轻霞红。
江梅的皪开独树,篷间截入梅尺许。
老干新枝紫复青,花琱白玉须黄金。
满身满面都是雪,梅雪却与霞争明。
不知诗翁何处得霜锯,和雪和梅斸将去。
恐是并州快剪刀,不然吴刚修月斧。
下无根干上无梢,一眼横陈梅半腰。
东省拈出寒萧萧,至今花头雪未销。
江南地薄雪并寒,缘江矮屋茅复单。
析薪束缊空燎眼,春阳不暖先生槃。
田家利酤常苦酸,东家垆头量子宽。
山公八斗焉足醉,少须暂解双眉菆。
门前柳花飞作团,瑶田珠树森阑干。
邹枚僵卧竟不起,对此欲赋谁同欢?
南州俊髦陆与韩,躁进误刷凌云翰。
售才阮生急一官,肉眼不肯空曹瞒。
沧洲渺弥,玉厓巑岏。
二仙者流,同余肺肝。
进直任公钩,退屑淮王丹。
宗儒唱导富儒学,妙斡造化归豪端。
乃谓仲尼颜子不死亦易事,忍见后天日月凋双丸。
今夕复何夕,三山皆白鸾。
我欲邀二仙,授简发漫汗。
仙兮素爱我,御风谅非难。
戒儿预沽客一石,此醉要吸六合万顷冰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