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wèn xùn hú biān chūn sè,[zhòng,chóng] lái yòu shì sān nián。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dōng fēng chuī wŏ guò hú chuán,yáng liŭ sī sī fú miàn。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shì lù rú jīn yĭ guàn,cĭ xīn dào chù yōu rán。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hán guāng tíng xià shuĭ rú tiān,fēi qĭ shā ōu yī piàn。

译文

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题溧阳三塔寺: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三塔寺,溧阳境内寺名。这首词原无题,南宋周密《绝妙好词》本增补为“丹阳湖”,而厉鹗笺注则作“题溧阳三塔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谓丹阳湖在当涂县东南六十九里。当时为建康和宣城之间内河交通的必经航道。黄异《花庵词选》题作“洞庭”,显系疏误。按岳珂《玉楮集》有诗题《三塔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所云“张于湖书词”,当指此篇。

⑶问讯:问候。湖:指三塔湖。

⑷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

⑸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

⑹杨柳丝丝: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丝。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⑺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⑻寒光亭:亭名。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

⑼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赏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背景

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罢归。这样前后三年之内,两次遭罢。宦海风波,磨去了他那“少年气锐”的棱角,使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暗淡消沉的阴影。“一梦经年归去好,宦情全薄此情深”(《在临川追忆昭亭昔游用寄应庵如庵韵》),正是这种心境的自我写照。这与词中所吐露的人世感慨是相一致的。

诗人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238篇诗文

诗文推荐

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蓂褪尧阶八叶,桃翻禹浪三层。

欢传崧岳挺生申。

儿女团栾争庆。

名注长生仙籍,未须仰祝龟龄。

芳联子舍早蜚声。

富贵荣华鼎盛。

玉帐传心如镜,青龙绕指成轮。

尘中多少白头人。

干里寻壬难认。

世事说来都了,鬼神见也须瞋。

迷槎问我是何津。

向道先生昼困。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

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灭尽恒沙罪垢。

壑源春色起云阿,拂拂轻尘柘罗。

骑火已惊官焙早,注汤还斗乳花多。

清风两腋添诗兴,红日三竿战睡魔。

燕颔未能飞食肉,腹中藜苋且摩娑。

曾妙年拾芥功名易。

暂栖鸾、何厌小试。

迤逦哦松,便整顿、河阳桃李。

寿几许、也犹固未。

归来谩、学个陶潜志。

遇诞辰、昴宿降瑞。

春色三分才过二。

寿觞沉醉。

祝等彭祖八百岁。

西湖烟尽水溶溶。

一笑与谁同。

多谢湖边霜菊,伴人三见秋风。

两高南北,天教看尽,吴越西东。

趁取老来犹健,登临莫放杯空。

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

花谢人稀,柳浓莺懒,烟景属蜂衙。

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

带眼频移,琴心慵理,多病负年华。

鹤舞青青雪里松。

冰开龟在藻,绿蒙茸。

一成不记蕊珠宫。

蟠桃熟,应待几东风。

玉酒紫金钟。

非烟罗幕暖,宝熏秾。

赠君春色腊寒中。

君留取,长伴脸边红。

深锁烟光在楼阁,旋移春色入门墙。

曾与回翁把手,自宜老子如龙。

怀胎不敢问春冬。

等待鞭鸾笞凤。

昨夜又迟黄石,今朝重叩鸿濛。

碧桃花下醉相逢。

说尽鹏游蝶梦。

狂踪怪迹。

谁料年老,天涯为客。

帆展霜风,船随江月,山寒波碧。

如今著处添愁,怎忍看、参西雁北。

洛浦莺花,伊川云水,何时归得。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

真心无相亦无音。

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

见了名为上品。

日用灶头然火,时教突里亡烟。

始终如一志精专。

也胜往来打转。

放下纷纷尘事,明通朗朗玄言。

一朝功到性灵圆。

便是蓬莱中选。

当此朱炎火日,恨无玉骨冰肌。

问来思欲动凉B659。

宝D64E荷君相遗。

如铁又添颜甲,报琼难续声诗。

愿言长在奉扬时。

似恁团F45F到底。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

万象超然难隐。

十载江湖,一朝簪组,宠荣曷称衰容。

圣恩不许。

归卧旧庐中。

慨念东山伴侣,烟霞外、久阔仙踪。

今何幸,相逢故里,谈笑一尊同。

吾州,真幸会,湖边贺监,海上黄公。

胜渭川遗老,绛县仙翁。

纵饮何辞烂醉,脸霞转、一笑生红。

从今后,婆娑化国,千岁乐皇风。

蔌蔌落红都尽,依然见此清姝。

水沈为骨玉为肤。

留得春光少住。

鸳帐巧藏翠幔,燕钗斜亸纤枝。

休将往事更寻思。

且为浓香一醉。

心坐胜如打坐,心灰自没心猿。

形如槁木自安然。

物外般般怎染。

养气勿劳呼吸,颐神全在抽添。

云房深处永绵绵。

产个胎仙出现。

悬玉微风度曲,熏炉熟水留香。

相思夜夜郁金堂。

两点春山枕上。

杨柳宜春别院,杏花宋玉邻墙。

天涯春色断人肠。

更是高城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