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解语花·上元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fēng xiāo jiàng [là,zhà],lù yì hóng lián,dēng shì guāng xiāng shè。

桂华流瓦。guì huá liú wă。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xiān yún sàn,gĕng gĕng sù é yù xià。

衣裳淡雅。yī [shang,cháng] dàn yă。

看楚女纤腰一把。kàn chŭ nǚ xiān yāo yī bă。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xiāo gŭ xuān,rén yĭng [cān,cēn,shēn] [chā,chà,chāi,cī],măn lù piāo xiāng shè。

因念都城放夜。yīn niàn dū chéng fàng yè。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wàng qiān mén rú zhòu,xī xiào yóu yĕ。

钿车罗帕。[diàn,tián] chē luó pà。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xiāng féng chù,zì yŏu àn chén suí mă。

年光是也。nián guāng shì yĕ。

唯只见、旧情衰谢。wéi zhĭ jiàn、jiù qíng shuāi xiè。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qīng lòu yí,fēi gài guī lái,cóng wŭ xiū gē bà。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赏析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平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背景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清真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清真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都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诗人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386篇诗文

诗文推荐

归来三见梅花,年年借此花为寿。

八窗轩槛,月边竹畔,数枝开又。

姑射肌肤,广平风度,对人依旧。

把离骚读遍,椒兰荃蕙,奚敢及、众芳首。

幸与岁寒为友。

任天公、雪霜愁。

香名一点,西湖东_,逊逋会有。

金鼎家毡,玉堂椽笔,傥来斯受。

且巡檐、管领先春,林外事、付卮酒。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

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咿咿轧轧橹声歇,凄凄切切寒蛩鸣,满空星斗不解语,时与渔火争晶荧。

隰州佛放光,远射千峰顶。

锦镜冷交辉,瀑花寒斗影。

非虚非实,非色非空。

举世无人描邈得,只恁这个为流通。

吹无孔笛,和毡拍版。

父子和同,冰炭相反。

末上之机果若何,定州元出花瓷碗。

绣鞅玉钚游。

灯晃帘疏笑却收。

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

更且檀唇点杏油。

花遍六么球。

面旋回风带雪流。

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

种柳应须柳柳州。

天巧剪瑶花,六出缤纷落。

二祖立腰酸,杨岐嗟项缩。

争似炎炉头柮榾高烧,纸衾包却暖烘烘。

憨睡著,天堕凝寒一色边,错错。

花勿尽开,尽开香歇。

勿待月圆,缠圆即缺。

凉月如冰,素涛翻雪,人世依约三更。

扁舟乘兴,莫计水云程。

忽到一洲奇绝,花无数、多不知名。

浑疑是,芙蓉城里,又似牡丹坪。

蓬莱,应不远,天风海浪,满目凄清。

更一声铁笛,石裂龙惊。

回顾尘寰局促,挥袂去、散发骑鲸。

蘧蘧觉,元来是梦,钟动野鸡鸣。

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

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

万井笙歌遗俗在,一◇风月属君闲。

遥知为我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

花间棠棣。

匹似人间兄与弟。

一种花枝。

底事当年却盛衰。

中臧蜾蠃。

忽遇暝蛉真类我。

换叶移根。

要与相辉映一门。

春索寞。

楼上晚来风恶。

午醉初醒罗袖薄。

护寒添翠幕。

愁里花时过却。

闲处泪珠偷落。

憔悴只羞人问著。

镜中还自觉。

花里传觞飞羽过。

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

素手转罗酥作颗。

鹅溪雪绢云腴堕。

七盏能醒千日卧。

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醉色轻松留不可。

清风停待些时过。

漠漠雨其濛,湛湛江之永。

冻压溪桥并见花,安得杯中影。

明水未登彝,饰玉先浮鼎。

寄语清居山上翁,驿使催归近。

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翠阴浓合晓莺堤。

春如日坠西。

画图新展远山齐。

花深十二梯。

风絮晚,醉魂迷。

隔城闻马嘶。

落红微沁绣鸳泥。

秋千教放低。

北上郊原一据鞭,华林清集缀儒冠。

方塘春先渌,密竹娟娟午更寒。

流渚酒浮金凿落,照庭花并玉阑干。

君恩倍觉丘山重,长日从容笑语欢。

香远花繁叶耐冬,人人道与木犀同,一般赛得木犀过,能为人间报岁丰。

钓艇夷犹一苇横,烟波万顷寄馀生。

春雨歇,暮霞明。

零乱溪花堕玉英。

大藏小藏,尽从者里流出。

放去千灯万焰,收来一月当天。

只如不收不放一句作麽生判断,上元定是正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