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退居漫题七首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huā quē shāng nán zhuì,yīng xuān nài xì tīng。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xī chūn chūn yĭ wăn,zhēn [zhòng,chóng] căo qīng qīng。

堤柳自绵绵,幽人无恨牵。dī liŭ zì mián mián,yōu rén wú hèn qiān。

只忧诗病发,莫寄校书笺。zhĭ yōu shī bìng fà,mò jì [xiào,jiào] shū jiān。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yàn yŭ céng lái kè,huā cuī yù bié rén。

莫愁春又过,看著又新春。mò chóu chūn yòu guò,kàn zhù yòu xīn chūn。

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shēn wài dōu wú shì,shān zhōng jiŭ bì xuān。

破巢看乳燕,留果待啼猿。pò cháo kàn rŭ yàn,liú guŏ dài tí yuán。

诗家通籍美,工部与司勋。shī jiā tōng jí mĕi,gōng bù yŭ sī xūn。

高贾虽难敌,微官偶胜君。gāo [jiă,gŭ] suī nán dí,wēi guān ŏu shèng jūn。

努力省前非,人生上寿稀。nŭ lì [shĕng,xĭng] qián fēi,rén shēng shàng shòu xī。

青云无直道,暗室有危机。qīng yún wú zhí dào,àn shì yŏu wēi jī。

燕拙营巢苦,鱼贪触网惊。yàn zhuō yíng cháo kŭ,yú tān chù wăng jīng。

岂缘身外事,亦似我劳形。qĭ yuán shēn wài shì,yì sì wŏ láo xíng。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其一   花缺伤难缀, 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其三   燕语曾来客, 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 看着又新春。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退居漫题七首》中的第一、三两首。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动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伤,但忧虑和孤寂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逝的象征。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击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与此类似,黄莺巧啭中透露出哀怨萧瑟的声音,往往成为历来诗人抒写抑郁特别是春怨的标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既不象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象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听。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深谷,长期度着“疏钟泛泬寥”的岁月,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并且不自禁地侧耳谛听。而参差巧啭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花缺伤难缀”的愁情,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了。“奈细听”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思:乐意听;别有会心地去听;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因此这“惜春”之“春”,就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去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  “花缺”句以沉着见长,是深稳之笔。“莺喧”句以委婉见长,是渟蓄之笔。尽管二者各有不同,但这两种各具审美特征的暮春景物──作为图画美的残花和作为音乐美的莺啼,却都统一到诗人伤春之感的浑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画龙点睛地表达他为“家山牢落”而百感丛生的深切感受。  也许因为头两句情绪太伤感了吧,后两句作一转折,诗情稍稍振起,仿佛诗人于无可奈何中的自遣、自慰和自励。“惜春春已晚”总结了以上残花和啼莺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将别去,虽欲“惜春”,势已无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这一结句,是突破重重失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色,表明诗人身处乱世、仍能自葆高洁的情怀。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矫诏要他入朝参预政事,他有意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获诏许还山,不为裹胁。诗的情调是感伤的,但其风骨却是挺拔的。诗人因不得已而无所作为,但却又有点不甘于无所作为。  后一首写的还是春暮之感。开头两句也是对仗,不过描写手法却别具一格。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交相辉映,后一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你看,“曾”字用得多么传神!烂漫春光,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终于与赏花人作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走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该是多么使人难堪啊!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虑。  同前一首一样,这里“莫愁”一折,也有着峰回路转、洒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这可以说是司空图诗论中“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诗品》)的实例。  这两首小诗始终无颓萎之气,能使读者翛然远瞩,寄希望于前程,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从司空图的大部分诗歌看来,他的情调往往倾向于消沉和抑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为“不堪寂寞对衰翁”的磊落之气;而这两首诗恰可以说是两种心情交织而亮色较为显著的典型。表面看来,这两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情调互不相同,然而从诗人感情变幻起伏的汇归来说,却又完全统一。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根本目的却是期待“新春”的来临。  (吴调公)

诗人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236篇诗文

诗文推荐

杨岐栗棘蓬,赵州殿里底。

一句当机裂万差,尽大地人扶不起。

滴通身是烂脓,更无一点落西东。

若言不是知音者,未免风吹别调中。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

若能决此一疑,免教节上生枝。

瘦藤枝,乌律卒。

入草寻人,揣空出骨。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贬向无生国。

再世唐尧,更生虞舜。

统御金轮,永膺天命。

林泉何以报生成,一缕檀烟万佛名。

露沾衣,月隐壁;

气凄凄,人寂寂,风回雨度虚瑶席。

来无声,去无迹,神心降和福远客。

茫茫下土兮,乃生九州。

山有长岑兮,川有深流。

茫茫下土兮,乃均四方。

国有安乂兮,野有封疆。

茫茫下土兮,乃歌万年。

上有茂功兮,下戴仁天。

道同曾未毫端,相别相逢会者难。

偶此又蒙清照及,松风桂月袭人寒。

八两还是斤,陈年桃核旧时仁。

大家出手共提掇,行看丛林气象新。

祀典昭洁。

我礼莫违。

八簋充室。

六龙解騑。

神宫肃肃。

灵寝微微。

嘉荐既飨。

景福攸归。

至德光被。

洪祚载辉。

江南稚女珠腕绳。

金翠摇首红颜兴。

桂棹容与歌采菱。

歌采菱。

心未怡。

翳罗袖。

望所思。

大礼言毕,仙卫将归。

莫申丹恳,空瞻紫微。

苦涩菖蒲茶,胶粘青蒻粽。

嗅著鼻头辛,咬得牙关肿。

佛病祖病蠲除,妖星怪星惊悚。

善才采药,颺在壁根。

天师书符,搞藏衣笼。

和盘掇出宴佳宾,山鸟山花欣然。

锦绣铺陈,笙簧品弄。

啰啰招,啰啰送,莫怪空疏,伏惟珍重。

铁蛇在握,毒气烁烁。

拟议不来,劈口便著。

晓廏,塞翁一笑欲何如。

西郊或有閒迎送,却向东家借蹇驴。

此大武者,二十八蹄。

茂树之下,丰草萋萋。

牧童且嬉,夕阳未西。

何如桃林,归去来兮。

水中咸味,色里胶青。

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见其形,失却山前一村人眼睛。

白云英英,涧水泱泱。

彼美人兮,硕大且昌。

岁久漫传龙变化,潭深谁睹剑锋芒。

黄龙结制不寻常,只用阎罗断命方,生铁一团红晏下,死中再活获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