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齐天乐·蟋蟀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功父先成,辞甚美。

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

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译文

庾信早年曾吟诵《愁赋》之类的名篇,

如今,悄悄的私语声又传来耳畔。

夜露浸湿黄铜闪闪的门环,

苍苔盖满石块雕砌的井栏--

到处都可以听到你的歌唱,

仿佛在倾诉人间的悲愁哀怨。

闺中少妇思念丈夫长夜无眠,

起身寻找机梭为他织就御寒的农衫,

伴着她的只有屏风上曲折的山峦,

夜凉如水,又怎样度过这深秋的夜晚?

听,细南又在散打西厅的窗棂,

伴着捣衣的砧杵,你的声音似断实连。

在客居的宾馆迎来深秋的长夜,

在出巡的高官凭吊故国的月圆。

还有其他无数类似的伤心惨事,

象《豳风·七月》,都可即席成篇。

可笑的是竹篱外传来灯笼笑语--

少年男女在捉拿蟋蟀,兴趣盎然。

呵,假如把这所有的音响尽皆谱入琴曲,

那一声声,不知能演奏出多少人间的哀怨!

注释

丙辰岁: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张功父:张镃,字功父。南宋将领张俊之孙,有《南湖集》。张达可:不详。

裴回:即徘徊。

中都:此指汴京(今河南开封)。促织:古称蟋蟀为促织。

庚郎:北朝诗人庚信,曾作《愁赋》。

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候馆:迎客的馆舍。

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漫与:即景写诗,率然而成。

写入琴丝:谱成乐曲,入琴弹奏。

赏析

这是一首以歌咏蟋蟀而著名的词篇。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被幽囚的皇帝和捉蟋蟀的儿童等等,巧妙地组织到这一字数有限的篇幅中来,层次鲜明地展示出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不仅有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观实。“离宫吊月”等句所寄寓的家国兴亡之叹是比较明显的。

  词的写法很有特色。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富有音乐性,二是富有层次性和节奏感。所谓富有音乐性,就是说,读者在读过这首词以后,除了通过文字进入词的意境以外,同时,又象是听了一首美妙的乐曲一般,获得了音乐上的美感享受。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就是从蟋蟀的哀鸣声中获得灵感,并且从音乐这一角度展开联想,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织机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悲叹声、儿女们的欢笑声以及哀苦的琴声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在这首短小的词里,几乎可以使读者听到或联想到夜里所能听到的一切声响。当然,词中出现的种种音响,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或机械的再现,而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感受,即感情反映,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而创造出的一种音乐形象。从音响和音乐这一角度来进行艺术构思,这一指导思想在小序中说得比较清楚:“闻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功父先成,辞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由于夜间只闻蟋蟀之声而不见其身形,从“声”这一角度构思不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新颖的。还有,词的最后两句写道:“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所谓“写入琴丝”,也就是把词中所写到的各种音响形象全都谱成乐曲,由琴弦弹奏出来。这说明,词中所写到的一切声响,都已经过作者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姜夔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于谱曲,至今还保留他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板眼符号,所以虽然有人经过努力已经译成简谱,却仍不能恢复宋时歌唱的真相。但是,我们却从这首词里听到了他用文字捕捉到的种种音响,以及用文字谱写成的优美旋律。这首《齐天乐》,实际上就是一曲由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总悲吟的交响乐。

  所谓富有层次性(或节奏感),就是说,这首词从音乐这一特性来讲,作为发展音乐主题的全曲结构是层次清楚而又谨严的。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词是一个变奏曲的结构,除引子。(或称呈示部)和尾声(或称尾曲)以外,中间共有四段变奏,这四段变奏,还可分为变化部(前两段)和再现部(后两段)。下面,我们就按这一结构层次逐一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首词的引子实际只有两句:“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前一句写的是诗人的吟诵声,意即通过诗词来表现人间的愁苦。后一句写的是蛩音,即蟋蟀的哀鸣。吟赋,已愁苦难堪,更何况又加之以凄厉的蛩音?从“先自”到“更闻”是感情的层进,是人蛩杂写,二者相互烘托、融合,奠定全词的基调,构成全词的主题。从“露湿铜铺”到“都是曾听伊处”是第一乐句(或第一段),是蛩者的变奏。在吊有铜环的门边,在布满苍苔的井口,总之到处都是一片蟋蟀的鸣声。从“正思妇无眠”到“甚情绪”是第二乐句,是人声的变奏。写的是孤栖独处的思妇,听到蟋蟀的哀曲,想起远征在外的丈夫,赶快起身寻找织布的机梭,以便为丈夫织一身御寒的衣服。“曲曲屏山”二句暗写“壁间蟋蟀有声”,并与思妇的“独自夜凉”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实际上把人声与蛩声这两个不同的乐思交织在一起,汇合成人声、机声、蛩声三者难以区别的和弦,使乐曲出现了阶段性的高潮,并以“甚情绪”这样抒情性旋律作短暂的休止,使主题得以初步发展,变化部到此完成。过片,从“西窗又吹晴雨”到“相和砧杵”是第三乐句,作人声与整音汇合的变奏。写的是在人声、机杼声、蛩声之外,突然又增添了风声、雨声、砧杵声。在这一系列声响的间歇,可以听到断续的蟋蟀声,似乎是在为那特别响亮的捣衣的砧杵声作伴奏。从张炎开始,历代词人都同声赞赏这换头一句“曲之意不断”,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作慢词最是过变不要断了曲意”。从乐曲这一个角度讲,当然也应如此。音乐的主题不仅于此应再度出现,并且还要有所变更。人的哀叹与蟋蟀的悲鸣,到此形成强烈对比与互相排斥,同时还要为矛盾的解决做好准备。从“候馆迎秋”到“别有伤心无数”是第四乐句,是人世愁苦哀叹声的大变奏,写的是客馆离人的长吁,被幽囚的皇帝的悲叹,把乐曲推到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思想高度,形成全曲的高潮,结束了再现部。“豳诗漫与”到终篇是尾曲,在完美结束之前,乐曲又出现了新的不安与不协;“世间儿女”捉蟋蟀的灯笼之光与欢乐之声,同“离宫吊月”的悲叹形成“对抗力量”,形成极强的对照。就思想讲,这几句构成了对南宋苟且偷安,不图进取,而只顾寻欢逐乐这一可悲观实的批判。这种批判,从侧面衬托并深化了主题。

  下面,紧接着是旋律的直线下降:“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这一旋律,是在情绪高度激发之后,形成情绪的转折,它通过抒情性很强的琴声,弹出了词人难以抑止的悲愤,终于以深沉悲苦的音调,结束全篇。

诗人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330篇诗文

诗文推荐

余香才润鸾绡汗,秋风夜来先起。

雾锁林深,蓝浮野阔,一笛渔蓑鸥外。

红尘万里。

就中决银河,冷涵空翠。

岸觜沙平,水杨阴下晚初舣。

桃溪人住最久,浪吟谁得到,兰蕙疏绮。

砚色寒云,签声乱叶,蕲竹纱纹如水。

笙歌醉里。

步明月丁东,静传环佩。

更展芳塘,种花招燕子。

秋风清,秋月明,征人思妇难为情。

难为情,蟋蟀远壁鸣寒声,霜砧皓腕愁不胜。

愁不胜,愁不可剪衣可成,梦君先到黄龙庭。

孤蓬夜傍低丛宿,萧萧雨声悲切。

一岸霜痕,半江烟色,愁到沙头枯叶。

澹云没灭。

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

天岂无情,离骚点点送归客。

归去来兮怎得,尽鹭翘鸥倚,乍寒时节。

秋晚山川,夕阳浦溆,赢得别肠千结。

涛翻浪叠。

那得似西来,一筇横绝。

搔首江南,雁衔千里月。

去年弭棹龙江市,曾瞻故人衡宇。

树隔琴床,芸香书屋,捣药时鸣清杵。

壶*报午。

想频拂词笺,闲修花谱。

如此幽闲,雅宜连榻听风雨。

多君曳裾相府。

纵风流文采,终带清苦。

借筋筹帷,持杯说剑,长历汉台秦楚。

寻幽访古。

便后约须期,细论重与。

岁晚山中,茯苓还共煮。

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

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

瑶池春透。

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

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玉关人下未老。

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

剑拂准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

印黄似斗。

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

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

芙蓉凝露青霞护,朝日绮疏风细。

正是中秋,时候喜逢,中宫葱葱佳气。

云龙庆会。

赞真主当阳,辅成天地。

暇日琴书,暂闲蚕馆见贤志。

嫔嫱衣罗乍试。

尽趋椒殿,喜芳绣筵初启。

酒面腾红,香烟罩碧,恩满六宫金翠。

何妨绛烛。

任花欹玉侧,劝教沈醉。

凤阙龙楼,夜色凉如水。

君家诚易知,易知独难忘。

西风墙头吹叶黄,虫丝当户理秋光。

翠屏碧簟生朝凉,床头蟋蟀见焚香。

鲛绡缬,双凤凰,上元绿鬓遮耳珰。

来车去马官道旁,碧云传情何处郎,相望玉树啼寒螀。

吾犹蠹书鱼,岂能味斯文。

但以性所嗜,颇与黄卷亲。

喜闻天下言,孝章有大名。

苟得从其游,亦足慰此生。

向来昌黎翁,始获拜北平。

停鸾与峙鹄,未见心已倾。

朅来涪江上,适遇君远行。

我穷天所怜,特使见异人。

令闻金石奏。

暂破蟋蟀声。

相逢已定交,遽别宁忘情。

谪仙不可见,空望江示云。

出西门。

望天庭。

阳谷既虚崦嵫盈。

感朝露。

悲人生。

逝者若斯安得停。

桑枢戒。

蟋蟀鸣。

我今不乐岁聿征。

迨未暮。

及时平。

置酒高堂宴友生。

激朗笛。

弹哀筝。

取乐今日尽欢情。

西风凋木叶,蟋蟀啼坏墙。

明月照破屋,露冷黄金床。

藏经一卷,儒书一章。

读不成句,书不成行,天空地阔谁商量。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用千方万便,惟把修行,一一开露。

至道幽深,玄机杳邈,须仗十分勤苦。

韶华迅速。

念宝运昌期,忍教虚度。

此段因缘,等闲失了再难遇。

听予重重付属。

向旧来境上,挑剔勿令差互。

性烛昭彰,心花灿烂,无限清香敷布。

如斯作做。

自然感高真,暗垂加护。

行满功圆,步入丹霄路。

萧蛸挂虚牖。

蟋蟀鸣前除。

岁晏凉风至。

君子复何如。

高馆阒无人。

离居不可道。

闲门寂已闭。

落日照秋草。

虽有近音信。

千里阻河关。

中复客汝颍。

去年归旧山。

结交二十载。

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

契阔余不浅。

仲秋虽未归。

暮秋以为期。

良会讵几日。

终日(一作自)长相思。

平生车轨周四方,结交童龀老相忘。

异哉余子久弥芳,吴人犹记称周郎。

河豚入网荻芽长,宜兴罨画烟水苍。

风雩春服真少狂,不愧戴崇升后堂。

横戈笔陈倒千枪,叔鸾独步禹出羌。

世儒胶扰何足臧,说食不救饥求粮。

瞥思振衣千仞冈,空林无人一绳床。

五车纯束不在旁,欲彻梯磴排空骧。

锺山春水绕城隍,从师不惮白笈装。

矢锋相触尘不扬,骊黄牡牝若灭亡。

子严主簿志不偿,厌见朱墨纷伧囊。

西风云日思帝乡,东华拜敕凫缀行,黄昏阊阖飞骕骦。

虚堂节侯变金商,闭门蟋蟀鸣我房。

吾君仁圣周成王,屏驱虎豹开明光。

山龙粉米杂青黄,多儒可赞至治香。

园檀山石岂荒凉,潢污薀藻须豆觞。

愿君与借羽翮翔,贤书蚕列升未央。

君如病鹘待秋霜,牛衣未可悲王章。

公朝道辟五达庄,服襄按节缓勿忙。

梦松生腹渠不祥,莫车上舞应循墙。

功成归饮沆瀣浆,发机要若黄间张。

真堪惜。

锦帐夜长虚掷。

挑尽银灯情脉脉。

绣花无气力。

女伴声停刀尺。

蟋蟀争题四壁。

自起卷帘窥夜色。

天青星欲滴。

九成爰奏,三献式陈。

钦承景福,恭托明禋。

见惯不惊如四时,流光任逐鬓蓬飞。

日从南去老龙蛰,火向西流玄鸟归。

荷子感时堂蟋蟀,移书劳我室伊威,益嗟往日无良友,四十八年成一非。

离歌一曲江南暮,依稀灞桥回首。

立马东风,送人南浦,认得当年杨柳。

梨花过后。

悄不见邻墙,弄梅纤手。

绮陌东头,个人还似旧时否。

相如近来病久。

纵腰围暗减,犹未全瘦。

宿酒昏镫,重门夜雨,寒食清明依旧。

新愁漫有。

第一是伤心,粉销红溜。

待约明朝,问舟官渡口。

枝头雨是青梅泪。

翻作一江春水。

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

满庭芳芷。

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

试比陈人,人间除我更谁似。

浮沈君共我里。

记薰廓待对,闻鸡蹴起。

昨日蟾蜍,明朝蝇虎,身与渠衰更悴。

老夫病已。

任采绿采苓,为师为帝。

但有昌阳,倩酤扶路醉。

叹光阴,如流水。

区区终日,枉用心机。

辞是非,绝名利,笔砚诗书为活计。

乐齑盐稚子山妻。

茅舍数间,田园二顷,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