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送沈记室夜别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译文

桂花飘香的夜晚,江水如此澄澈。到了清晨,楚地定会白云轻轻飘动,空旷清新。

想秋风吹起,会触动起我们两人的愁思;眼望秋月,会让千里之分的我们更加思念对方。

今夜与你分别,我不能设想,当你身处夜晚时,我却不能与你一道共患难,拣寒枝御风寒;秋霜里,你一人行走山中,耳闻猿猴凄厉的叫声,怎不令人伤感。

在你抚摸藤萝想念我的时候,我也正手折桂枝思念您。

注释

桂花飘香的夜晚,江水如此澄澈。到了清晨,楚地定会白云轻轻飘动,空旷清新。

想秋风吹起,会触动起我们两人的愁思;眼望秋月,会让千里之分的我们更加思念对方。

今夜与你分别,我不能设想,当你身处夜晚时,我却不能与你一道共患难,拣寒枝御风寒;秋霜里,你一人行走山中,耳闻猿猴凄厉的叫声,怎不令人伤感。

在你抚摸藤萝想念我的时候,我也正手折桂枝思念您。

赏析

范云十几岁时,其父范抗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职,范云随侍其侧,年长其十岁的沈约也在郢府为记室参军,一见如故,遂相友好。八年以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两人分别。这首诗当作于此时,诗题中的沈记室即沈约。史称范云八岁赋诗属文,“操笔便就”,“下笔辄成”(《梁书·范云传》),这首诗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并非特指某一条水,只是用以形容其水的芳香。王褒《九怀》中有“桂水兮潺湲”句,王逸注云:“芳流衍溢,周四境也。”后人遂常用之,如陆云《喜霁赋》中“戢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江淹《杂体三十首》中亦有“且泛桂水潮”、“桂水日千里”等句,均非实指。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郢州与荆州,古时均属楚地,故用“楚山”代之。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意”通“忆”。“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诗》(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诗人简介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41篇诗文

诗文推荐

送旧年,迎新岁,动用不离光影闪。

澄辉湛湛夜堂寒,借问诸人会不会。

若也会,增瑕纇。

若不会,依前昧。

与君指个截流机,白云更在青山外。

得遇忻然别东州。

访地肺,恣遨游。

水云自在没忧愁。

这攀援,爱念休。

保护根元二尾牛。

运玉汞,倒颠流。

金丹结正不持修。

阐玄谈,般若

多谢句芒,露十分春信,一种仙姿。

主人领客卜夜,也唤分司。

天葩国艳,几曾烦、薄粉浓脂。

微似有,酒潮玉颊,更无粟起香肌。

犹记老婆年少,爱斜簪宝髻,浅印红眉。

回头笑他桃杏,太赤些儿。

而今零落,更禁当、多少风吹。

君看取,梢头点滴,绝胜树下纷披。

夜过修竹院,醉打老僧门。

四大无埃,五蕴外来。

智慧尚归父,因缘初不媒。

西山寒月下,东海夜潮回。

一一根尘妙触事,千千手眼随宜开。

众生世界了如幻,影像那涴吾灵台。

星煌煌。

酒阑客过别船去,木叶萧萧下如雨。

船中醉卧忘西,睡觉犹闻梦中语。

此时月落天将曙,隔屋鸡啼欲起舞。

西风满天鸿雁声,瑟瑟菰蒲响秋渚。

淑质柔情,靓妆艳笑,未容桃李争妍。

红粉墙东,曾记窥宋三年。

不间云朝雨暮,向西楼、南馆留连。

何尝信,美景良辰,赏心乐事难全。

青门解袂,画桥回首,初沈汉佩,永断湘弦。

漫写浓愁幽恨,封寄鱼笺。

拟话当时旧好,问同谁、与醉尊前。

除非是,明月清风,向人今夜依然。

冰肌玉骨精神。

不风尘。

昨夜窗前都折尽,忽疑君。

清泪拂拂沾巾。

谁相念、折赠芳春。

羌管休吹别塞曲,有人听。

一柄无情雪刃刀,当锋谁敢犯送毫。

马师父子亲提掇,血喷千山怒号。

慧空抓著吾痒处,吾尝劄著伊痛处。

痛处痒,痒处痛,不与千圣同途,岂与衲僧共用。

莫言扫帚竹时无钱筒,蒿枝丛林无梁栋。

虽然家丑不可外扬,也要诸方眼目定动。

而今各自不得已,一任画出这般不唧{左口右留}底老冻{左鼻右上鸟下瓜}。

但将悬向壁角落头,使来者瞻之仰之。

昼夜六时烧兜楼婆力迦沈水栴檀之香,作七代祖翁之供。

枯槁形骸惟见,彫残鬓发只留须。

平生大节堪为底,今日灰心始见渠。

我佛入深山,六载冷相守。

中夜一举头,南辰对北斗。

於此眼皮穿,一场成漏逗。

普观大地人,此事皆具有。

至今二千年,公案宛如旧。

不见赵州曾有言,修行变作不唧{左口右衔}。

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昼见日,夜见月。

坐卧经行,曾无间歇,吽吽,有甚交涉。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

识五行、逆顺颠倒。

妙理玄玄。

玉炉中、龙蟠虎踞,金鼎内、炼成至宝。

阳神离体,杳杳冥冥,刹那间、游偏三岛。

出入纯熟,按捺住、别寻玄妙。

合真空,太虚是了。

正中偏,宝殿烟笼月色前。

井底燃灯天未晓,暗中夜辨往为源。

一点皎然冰玉洁。

浩劫无生灭。

跨古腾今无暂歇。

遍极目,真空摄。

此法方知通妙诀。

玄理人难别。

两路曹溪分关节。

映水照,天空月。

一钵一衲,一丘一壑。

非去非住,无相无作。

一脚踏著投子机,不被傍人轻摸索。

如何吾幼子。

胜衣已别离。

十日无由宴。

千里送远垂。

却请和尚道,三世诸佛也靠倒。

释迦师,净名老,毗耶摩竭心相照。

倦鹤夜移巢,灵蛇寒入草,正偏转侧兮妙圆兼到。

浮云卷尽秋天高,月光照水翻金涛。

临溪酌月羞溪毛。

举杯未饮欲谁酬,兹非沈谢须刘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