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上。

③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毫:非常细小的东西。

④气势:景象、气派。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63篇诗文

诗文推荐

君马黄,我马玄。

君马金匼匝,我马锦连乾。

两马喜遇皆嘶鸣,何异主人相见情。

长安大道可并辔,莫夸得意争先行。

摇鞭共踏落花去,燕姬酒垆在何处?

君不学少陵骑驴金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

又不学浪仙骑驴长安市,凄凉落叶秋风里。

却学雪中骑驴孟浩然,冷湿银镫敲吟鞭。

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

有时清霜松下路,松风萧萧驴耳竖。

据鞍傲兀四无人,牧子骑牛相尔汝。

劝君但骑驴,行路稳,姑徐徐。

九折畏途鞭快马,年来曾覆几人车。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

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

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年少莫寻潜玉老。

无才无艺烦君笑。

暖过茅檐霜日晓。

休起早。

竹间尽日无人到。

别径小峰孤碧峭。

曲沟浅浸寒清绕。

此老相看情不少。

浑忘了。

浑教忘了长安道。

梦寐见并州,今朝身到。

未怕清汾照枯槁。

百年狂兴,尽与家山倾倒。

黑头谁办得、归来早。

梁苑绿波,长安春草。

惆怅行人暗中老。

故人相送,记得临行曾道。

故园行乐地、依然好。

马风乾。

有微言。

一别风仙恰二年。

思心似倒县。

去无缘。

阙盘缠。

乞化长安自肯钱。

成人在众贤。

长安为甚便归来。

使我莲花五叶开。

别有清光旧镇醅。

独倾杯。

免了

浪拍金鳌,春浮铁瓮,气清天朗如秋。

江皋无事,飞盖强追游。

万顷蒲萄光里,风樯共、塔影悠悠。

人间事,年华似掷,一水与俱流。

绸缪。

千古恨,纷纷离合,晋宋曹刘。

望长安何处,落照西头。

往事苍苔陈迹,夷吾在、吾属何愁。

清樽畔,谁能为我,一曲舞梁州。

昨日道袍破敝。

今朝便著新衣。

有人问我这因依。

且显同知厚惠。

又恐著他华丽。

弃之更不生疑。

道家蓑笠最相宜。

贫后安眠稳睡。

春满芝田,正鹤飞空霭,龟引清涟。

祥云满谷缥缈,非雾非烟。

莺花燕柳,占年年、三月长安。

天气好,新声暖响,东风十二雕阑。

葱茜兽炉香袅,映金貂玉佩,绿鬓朱颜。

何妨买花载酒,日日湖边。

烟光万顷,凭清闲、才是神仙。

芳昼永,珠帘静卷,悠然相对南山。

家家门口透长安,不见纤毫眼界宽。

无法无人谁付嘱,难兄难自相谩。

四宵得得并无寒。

深谢孙公青顾看。

霞袖分开拂雾端。

入长安。

回首

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

海风吹碎碧琉璃,时见三山白银阙。

盖公堂前雪,绿窗朱户相明灭。

堂中美人雪争妍,粲然一笑玉齿颊。

就中山堂雪更奇,青松怪石乱琼丝。

惟有使君游不归,五更上马愁敛眉。

君不见淮西李侍中,夜入蔡州缚取吴元济。

又不见襄阳孟浩然,长安道上骑驴吟雪诗。

何当闭门饮美酒,无人毁誉河东守。

炎精孕秀储气详,荔枝结实魁群芳。

我有犹子客南服,千里眷念情不忘。

星驰走寄一千颗,伏暑火炽劳取将。

筠篮初开气芬溢,稍觉四座浮清香。

骊珠璨烂光夺目,琱盘饤饾罗满堂。

先庙未献不敢嗅,色味虽鲜那敢赏。

少须祀毕分送似,宾友拉至纷攫攘。

降囊初剥拆霞缕,玉脸旋堂绽流天浆。

手持奈此水晶粒,地积更诧云锦裳。

海乡因记少日好,绕树食{左口右稻去禾}高价偿。

婆娑碧绿拥平野,丹苞縠皱晖朝阳。

初惊星火争燿熠,久讶彩凤争翱翔。

薰风吹开碧云叶,绿水宛类翻頳鲂。

只今老大将底用,食此感激意故长。

君不见方红陈紫列绀缃,三十二品裁中郎。

丁香核小味甘洁,何似钗头十八娘。

天生美实限南北,长安路远价愈强。

只今生食享至味,不数家渍监蒸方。

又不见宣靖文物全盛时,贡输不减开先唐。

輶车从横绣衣使,海内骚动封纸黄。

妙品人家那可得,置以走辙加浮航。

似闻供上祗纤悉,往往尽入公侯王。

骊山往事不古监,艮岳驯致烽烟狂。

祗今故老尚能说,空使悲愤萦肝肠。

书生不负医国手,赋成何日奏明光。

不如且唤呈姬辈,笑擘轻红入醉乡。

赵州禅,口皮边。

墙外底,透长安。

{上祝下土}著磕著,言端语端。

不是钓鳌手,徒劳把钓竿。

延首直城西,花飞绿草齐。

迢遥隔山水,怅望思游子。

百啭黄鹂细雨中,千条翠柳衡门里。

门对长安九衢路,愁心不惜芳菲度。

风尘冉冉秋复春,钟鼓喧喧朝复暮。

汉家宫阙在中天,紫陌朝臣车马连。

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李广少时思报国,终军未遇敢论边。

无媒守儒行,荣悴纷相映。

家甚长卿贫,身多公干病。

不知身病竟如何,懒向青山眠薜萝。

鸡黍空多元伯惠,琴书不见子猷过。

超名累岁与君同,自叹还随鹢退风。

闻说唐生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上士垂暮年,不受烦恼攻。

欲修沙门果,坐怪须发空。

言有摩尼珠,自照迷妄踪。

当来滞碍心,如以巨物舂。

妻子昔所爱,今断如溃痈。

欲作大医王,遍救瘖与聋。

长安坐寂寞,饥腹听午钟。

行归洗耳恭听黄尘,誓将归青松。

一蠡渡长淮,东望迦叶峰。

我走名利场,未可谈从容。

软语感屡发,为我清心胸。

上士无住著,此别何由逢。

多少龙头客。

数从前、何官不做,清名难得。

万里将_归报汉,青锁还应催当夕。

又一叶、扁舟去国。

许史庐前车成雾,未如公、正怕云霄逼。

留不尽,二三策。

一声千里楼前笛。

遏天涯、浮云不断,镇长秋色。

试上层楼分明看,无数水遥山碧。

问此意、有谁曾识。

独抱孤衷苍茫外,满阑干,都是长安日。

终有待,佐皇极。

梦云萧散,帘卷画堂晓。

残熏尽烛隐映,绮席金壶倒。

尘送行鞭袅袅。

醉指长安道。

波平天渺。

兰舟欲上。

回首离愁满芳草。

已恨归期不早。

枉负狂年少。

无奈风月多情,此去应相笑。

心记新声缥缈。

翻是相思调。

明年春杪。

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

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

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

征途少饮加餐。

要做取功名久远看。

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

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

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