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燕拢云睡起时。
隔墙折得杏花枝。
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
断肠青冢几斜晖。
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这首题为“赋半面女髑髅”的词,是吴文英借对神秘莫测的鬼魂世界的描述,反映对现实人生的消极悲欢,也借由此触动的情感创伤,寄托了他对不幸女子青春生命的哀悼。
吴文英是南宋末情感丰富而颇具幻觉的词人之一,他以奇妙的想象和凝炼生动的笔调从另一视角去赋女髑髅。将它幻化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活的女鬼。
她一如生前一样,睡得之后以钗燕轻轻梳理长长的香云。钗燕即玉钗,为妇女首饰。“云”即指妇女浓密的秀发。“钗燕拢云”意味着粗略草率的梳妆,显出睡意未消,心情慵倦,以此从侧面地暗示了其难掩的天然丽质,古时人们相信,鬼魂也同活人一样生活着,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生活在阴间,而活动在夜深人静之时。她“睡起时”已是夜半更深了。南宋诗人曾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这女鬼悠扬而轻易地从隔墙折来杏花枝嬉弄玩耍。这里所表现的不是单纯的鬼趣,而是欲以说明她并未忘记春的到来。而特别折下标志艳丽春光的杏花,则表明她对人间美好事物依然留恋。第三句掉回词笔点明所赋的词题。在幻觉中词人觉得这已不是“半面女髑髅”,而是“青春半面”的美丽女子,妆饰如画。以上三句极其恰当地描述了女鬼的生活情趣,词笔都是轻快活泼的。在“细雨三更花又飞”句,词情突然转变,以凄厉而悲惨的意象表示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这种不幸的夭折,世间不知有多少。而从面前的这半面女髑髅,使人自然地又想到这也是一个早天的生命。“花又飞”令作者的想象离开本题而勾起对美好情事的感伤。自然地过渡到下阙的自我抒情。
“轻爱别”是词人惋惜这早天的女子轻易地便恩爱永别:“旧相知”是幻觉中觉得半面女髑髅好似旧日相知的情人,因为她的命运也是如此。简短的两句,包含了说不尽的人世沧桑和死生无常的凄凉情感。
词情在此之后转为强烈,紧接的一句“断肠青冢几斜晖”推向高潮。青冢借指妇女的坟墓。现实环境中,芳冢旁挂着几缕落日的寒晖,特别容易令人感到凄凉和心酸,这里便埋葬着昔日所恋的情人,触景生情,怎不悲痛欲绝。“断肠”正表达了这种悲痛的强烈程度。结尾两句,词意大大转折,作者似乎也试图以超脱的心情进行自我安慰,以减轻悲痛。但这里的“花”并非指鲜花,而是“断红”。这很切词题,以“断红”借指旧日相知的亡灵,它有感有知,任风吹起。可是词人却有意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努力使心境趁归平静。结尾两句本欲以淡语忘情,但从全词所表现的那种对那死去的年轻女子的同情、爱怜之情和由此引起的内心的波澜,都足以说明留在心目中的许多深刻的印象是不易轻轻抹掉的。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很显然已是他晚年的作品,其间寄托了词人无限的哀思。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将幻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词意较为含蓄曲折,甚至有些晦涩,但其间却隐藏着作者不愿为人所知的真实情感。联系作者一生的际遇看,读者亦不难看到这首小词优美的辞情和生动的形象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
幼则随群,长而异众,一心法?行持。
书符咒水,治病救灾危。
建德和偷不显,厌华丽、粝食粗衣。
亲曾遇,重阳师父,传授入希夷。
自知功行满,速来访我,径就归期。
便怡然拂袖,应限宜时。
此者彭城了了,马风风、当赋新词。
长生得,携云仙去,跨鹤赴瑶池。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
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亦可见矣。
丁末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前日对花赋三诗,醉后谁复记当时。
雪溪公子忽呈似,一见如梦中见之。
世閒何事非虚妄,啸里著句岂狂痴。
富公园有凌霄树,独立不蔓今古希。
碧鸡坊头海棠花,共开如屋树丈围。
洛与蜀,今已非,虽欲胜赏将何归。
我家贫极花未厌,我亦未敢轻抛离。
茶一盏,酒数卮,邀朋命友长娱嬉。
今日何日晴且暖,三花相得心自知。
旁观索赋不须讶,要问底蕴自有造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