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④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嗟予好泉石,所至穷幽胜。
年来堕尘埃,复苦炎热盛。
赖有古招提,相去不步仞。
何时供燕游,庶以息喧竞。
山僧结虚亭,潇洒净如镜。
双瀑从天来,景物更幽迥。
栏楯溢波光},清凉殊可凭。
复幸僚友贤,雅与山川称。
得暇倾尊罍,相从尽豪俊。
令尹如子文,去就亡喜愠。
贰邑不负丞,所蓄金玉润。
耿侯固坦夷,赵子亦纯正。
盍簪已足乐,况复有名酝。
酒酣人意适,坐久天宇静。
踏月各言归,清风远相趁。
君诗继踵来,敏捷过于瞬。
中复含妙理,不理写幽兴。
读罢愈惊人,痴坐不知暝。
援笔强续貂,安能继高咏。
露驿星程,又还控、西风征辔。
原自有、孔璋书檄,元龙豪气。
蜀道尚惊鼙鼓后,神州正在干戈里。
佐元戎、一柱稳擎天,襄之水。
功名事,山林计。
人易老,时难值。
看新丝一发,甚吾衰矣。
转首从游十五载,关心契阔三千里。
便秋空、边雁落江南,书来未。
飞诏从天下。
道中朝、名流欲尽,君王思贾。
时事只今堪痛哭,未可徐徐俟驾。
好著手、扶将宗社。
多少法筵龙象众,听灵山、属付些儿话。
千百世,要传写。
子方行矣乘骢马。
又送他、江南太史,去游毡厦。
老我伴身惟有影,倚遍风轩月榭。
怅玉手、何时重把。
君向柳边花底问,看贞元、朝士谁存者。
桃满观,几开谢。
天授我高皇,龙飞自禹方。
地曾留巨迹,云每识神光。
宅镐谋应协,怀丰意讵忘。
遂荒汤沐邑,因锢鼎湖藏。
园县祠官给,泉闱烈考襄。
粉榆无马鬛,松柏有乌翔。
遹孝今王嗣,恢图中叶昌。
监周兴礼乐,稽古备文章。
观德崇新庙,栖灵狭旧乡。
卜工维日吉,遐馈俟风将。
东省推予仲,南宫曰尔良。
春乡遥献节,秋水速征航。
望气荆涂上,登泗旁。
御香陈玉碗,量币发金箱。
别泪纷鸿雁,来歆陟凤凰。
故都行欲赋,扬搉思何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