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鹊踏枝·清明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诗人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127篇诗文

诗文推荐

[太簇为徽]巍巍堂堂,其道如天。

清明之象,应物而然。

时维上丁,备物荐诚。

维亲祷典,乐谐中声。

江头三月清明。

柳风轻。

巴峡谁知还是、洛阳城。

春寂寂。

娇滴滴。

笑盈盈。

一段乌丝阑上、记多情。

玉箫惊报同云重。

仍怪金瓶冻。

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

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怕罗衣薄。

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

陕高名身姓杜。

金间隔从来作。

寿年方七十五。

能住。

人百岁超尘虑。

净归清明又著。

常认得梨花数。

行已知藏洞府。

仙簿。

功元入蓬莱路。

朝阳淡淡宿云轻。

风入管弦声。

十里碧芜幽步,一枝丹杏柔情。

佳人何处,酒红沁眼,秋水盈盈。

诗曲羡君三绝,湖山增我双明。

处处逢花,家家插柳。

政寒食、清明时候。

奉板舆行乐,使星随后。

人间稀有。

出郭寻仙,绣衣春昼。

马上列、两行红袖。

对韶华一笑,劝国夫人酒。

百千长寿。

担头看尽百花春。

春事只三分。

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

名缰易绊,征尘难浣,极目销魂。

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淑景斗清明。

和风拂面轻。

小杯盘、同集郊_。

著个_儿不肯上,须索要、大家行。

行步渐轻盈。

行行笑语频。

凤鞋儿、微褪些根。

忽地倚人陪笑道,真个是、脚儿疼。

雨过西湖绿涨平。

环湖密柳暗藏莺。

麦秋天气似清明。

对策有人新切直,逢春不日尽施行。

遍舟未用速归程。

昭阳作噩冬,愁云凝上苍。

我堕豀谷底,卤莽闻公丧。

哲人困中寿,颇谓告者狂。

继执邸吏符,踯蹢抽肝肠。

又闻敛魂魄,玉色貌愈强。

环泣甚危苦,精气都不扬。

一朝委垕地,千岁还天常。

峨冠谢成均,射策何巍昂。

连践中秘书,检校四库藏。

象纬识校尉,篇编嘉议郎。

麟游夜阁黑,凤去旻霄黄。

惟初典郡学,吐血谤可伤。

积叠高于山,党谳空销亡。

故老解嘘枯,新人工绝吭。

灼灼藻火衣,可使绽作裳。

竟罢奉面对,射策裨君王。

愧负临轩恩,穹林摧栋梁。

往者流传诬,圣贤失堤防。

颓裂在眼前,恓怆遥相望。

二纪获敬事,实亚衿佩行。

尝窃季弟称,朽秽敢自将。

束教濡雨露,采撷参差香。

虽罹颠沛忧,梦寐敢自忘。

翻思说待对,按述何微茫。

嗟此盛壮时,倾耳殊匆忙。

但觉异清浊,安知为死生。

发栉逮细碎,罗列置箧箱。

前年日重九,西归旧台城。

蒙索新句咏,挛缩纸半张。

卷头七字吟,持以献我兄。

称许极铢两,逢人便增评。

出示巩雒跋,文字逾西京。

鼎器写饕餮,肉翅两目长。

款曲弥日留,振刷家苑翔。

池水正清洁,砚乱纵横。

斯时惜晼暮,玄袂欹秋阳。

徐步引升榭,如诉后别殃。

命之返里庐,凭籍蜚晚英。

读书与析理,旦旦拘限程。

尔搜嵩磵微,乙亥事颇详。

谨勿摹巷记,视此小传成。

亦勿痛拣择,因笔为文章。

倚棹望江浦,披榛穿翳荒。

掊击祛鬼野,乡志始竄更。

警策入心腹,陡谓千驷轻。

谁子料承应,才间一籥赢。

敕厨具节馔,髹盘糕菊芳。

终席岌飞动,漏下楼鼓镗。

划见睽孤占,{左炎右见}{左炎右见}拖晶荧。

姬孔情可测,一身行自当。

日斜亡集舍,螯跪亡妖祥。

国典啬左丘,地下收回商。

师门锡休诔,恸哭发幽荣。

滕抱倏怊怅,薛譔方施行。

茂洪既篹缀,彷佛日月光。

门户变化久,咫尺未可量。

贫疢裹祭缓,偶然值清明。

雨寒送魂来,素筵见亲情。

熟食侑介推,覆杯嗥后皇。

谅此心靡他,庶几下歆飨。

老去频惊节物,乱来依旧江山。

清明雨过杏花寒。

红紫芳菲何限。

春病无人消遣,芳心有酒摧残。

此情拍手问阑干。

为甚多愁我惯。

初过清明春昼长。

紫红香雾蔼华堂。

朱颜阿母逢生旦,彩戏儿孙捧寿觞。

齐祝颂,喜平康。

天教两鬓正苍苍。

壶中日月应长久,笑看蟠桃几度芳。

元和伐蔡何危哉,朝廷百口无一谐。

盗伤中丞偶不死,利剑白日投天街。

裹疮入相议军旅,国火一再更檀槐。

上前慷慨语发涕,誓出按抚除睽乖。

指撝光颜战洄曲,阚如怒虎搏虺豺。

愬能捕虏取肝鬲,护送密乞完形骸。

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点。

空城竖子已可缚,中使尚作唬儿哇。

退之道此尤俊伟,当镂玉牒东燔柴。

欲编诗书播後嗣,笔墨虽巧终类俳。

唐从天宝运中圮,廊庙往往非忠佳。

诸侯纵横代割据,疆土岂得无离(左亻右瓜)。

德宗末年惩战祸,一矢不试尘蒙(左革右义)。

宪皇初起众未信,意欲立扫除昏霾。

追还清明救薄蚀,屦敕主府拘穷蛙。

王师伤夷征赋窘,千里亦忌毫厘差。

小夫偷安自非计,长者远虑或可怀。

桓桓晋公忠且壮,时命适与功名偕。

是非末世主成败,烜赫今古谁讥排。

贤哉韦纯议北赦,仓卒两伐尤难皆。

重华声明弥万国,服苗干羽舞两阶。

宣王侧身内修政,常德立武能平淮。

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

千秋事往踪迹在,岳石款记如湘崖。

文严字丽皆可喜,黄埃蔽没苍藓埋。

当时将佐尽豪杰,想此兵祷陪祠斋。

君曾西边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新篇波澜特浩荡,把卷熟读迷津涯。

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

涓选休成,祖考是享。

夙夜专精,求诸惚恍。

洋洋在上,惟神之仰。

鬯矣清明,应之如乡。

灰暖香融销永昼。

蒲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干群雀斗。

清明后。

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

循阶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红如著酒。

沈吟久。

昨宵正是来时候。

日薄风迟,柳眠无力花枝妥。

燕楼空锁。

好梦谁惊破。

寒食清明,又等闲都过。

愁无那。

泪珠频堕。

洒尽相思颗。

晓烟生绿树,听叶底、数声莺。

正节届清明,蓂开七荚,梦叶长庚。

桥门旧时冠带,念短檠、读尽夜深灯。

文价乾坤推重,世紏父子同登。

莹然玉雪做精神。

野鹤见长身。

算婉画崇台,活人多少,自合长生。

荆襄暂烦佐幕,听秋风鼓角夜连营。

唤起隆中豪杰,共图盖世功名。

自清明过了,渐柳底、莺梭慵掷。

万红御风,飘飘如附翼。

锦绣陈迹。

障地香尘暗,乱蜂似雨,漫冶游南国。

兰襟缥缈辞湘泽。

马迹郊原,燕泥巷陌。

伤春为花深惜。

叹芳菲薄幸,容易疏隔。

庭闲人寂。

空余芳草碧。

梦里惊春去,如瞬息。

长安市上狂客。

为桃源解佩,醉浓欢极。

无心整、雾襟烟帻。

惊回处,断雨残云倦倚,画阑干侧。

相思恨、暗度流夕。

更杜鹃、院落黄昏近,谁禁受得。

图任哲艾,拔崇贤能。

旌贲忠臣,死生光荣。

洗刷敝风,宫阙清明。

雨洗海棠如雪。

又是清明时节。

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

愁绝。

愁绝。

枉与春风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