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90篇诗文

诗文推荐

赵承旨,谁家子?

王维诗画钟繇书,不独行藏两相似。

文山令子燕京臣,临川贡士官成均。

名家大儒亦如此,雪楼之徒安足齿。

乐事信难逢。

莫放匆匆。

飞红撩乱减春容。

临水不禁频送客,风袖龙钟。

小阁画堂东。

绮绣相重。

尊前谁唱夏云峰。

醒后欲寻溪上路,烟水无穷。

川上晚萧萧(张谔)楚地连山寂寥(李嘉)女萝山鬼语相邀(李相隐)青山暮暮朝朝(刘长卿)樵子众师几家住(皇甫冉)鸳鸯一处两处(皮日休)潮至浔阳回去(张谜)风凄凄兮夜雨(王维)

垂螺近额时,只怕莺声老。

尽日贪花斗草忙,不信有闲烦恼。

凤鬓已胜钗,恨别王孙早。

若把芳心说与伊,道绿遍、池塘草。

翠被落红妆,流水腻香,犹共吴越。

十载江枫,冷霜波成缬。

灯院静、凉花乍翦,桂园深、幽香旋折。

醉云吹散,晚树细蝉,时替离歌咽。

长亭曾送客,为偷赋、锦雁留别。

泪接孤城,渺平芜烟阔。

半菱镜、青门重售,采香堤、秋兰共结。

故人憔悴,远梦越来溪畔月。

喧喧车马西郊道。

临行更觉人情好。

住有一年情。

去留千载名。

离歌声欲尽。

只作常时听。

天上玉堂东。

阳春是梦中。

送尽残春更出游。

风前踪迹似沙鸥。

浅斟低唱小淹留。

月见西楼清夜醉,雨添南浦绿波愁。

有人无计恋行舟。

山木阴阴,寒花浅深。

巢云鹤怨,挂月猿吟。

王维妙手画不得,神光徒自觅安心。

梅雨翳江浦,我来初识君。

俯仰寒暑移,几亲芝兰群。

芝兰本何心,悠然荡清芬。

不妨识度高,解使静躁分。

我从困飘泊,朋从少知闻。

投足自失所,造化本无垠。

妻儿惮远寓,岂复辨犹薰。

顾惟鄙野性,乐此川原尊。

时观前古俗,家传付儿孙。

常疑百年馀,下流名尚存。

惭非拨烦手,未能争纷纭。

虚怀饱暖恋,有愧民吏勤。

无乃同乡夫,或可覃后昆,脱身亦由人,孤翥随腾骞。

岂不快宿愿,谁能困笼樊。

他年方外士,相期同策勋。

学道先须有指归,闻声见色不思议。

九旬黑白分明处,如似盘中一片棋。

纵横十字,一著当机。

有眼则活,无眼则输。

烂柯山上,空自踌躇。

正好和盘翻却,直教脱尽规模。

解不可得,结亦无拘。

髑髅识尽,江海乾枯。

憍梵波提吐舌,西天胡子无须。

色里胶青只些子,王维妙手亦难图。

乖崖公在蜀,有录曹参军老病废事,公责之曰:“胡不归?

”明日,参军求去,且以诗留别。

其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

公惊谢之,曰:“吾过矣,同僚有诗人而吾不知。

”因留而慰荐之。

予幼时闻父老言,恨不问其姓名。

今都曹路君以小疾求致仕,予诵此事留之,不可,乃采前人意作诗送之,并邀赵德麟、陈履常各赋一篇。

积雪困桃李,春心谁为容。

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

我亦倦游者,君恩系疏慵。

欲留耿介士,伴我衰迟踪。

吏课升斗积,崎岖等铅舂。

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

结发空百战,市人看先封。

谁能搔白首,抱关望夕烽。

子意谅已成,我言宁复従。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

我田荆溪上,伏腊亦粗供。

怀哉江南路,会作林下逢。

帐饮都门春浪惊。

东飞身与白鸥轻。

淮山一点眼初明。

谁使梦回兰芷国,却将春去凤凰城。

樯乌风转不胜情。

江南载酒平生事。

游宦如萍寄。

蓬山归路傍银台。

还是扬州一梦、却惊回。

年年后土春来早。

不负金尊倒。

明年珠履赏春时。

应寄琼花一朵、慰相思。

桂香台上秋风袅。

鸭绿溪前离思渺。

一卮芳醑细深倾,听尽阳关须醉倒。

政成早晚传温诏。

莫恋江城歌吹绕。

明年身到凤池边,重看春波生故沼。

江湖成独客,风雨过重阳。

白发悬明镜,青山隔草堂。

野花留别恨篱菊静年芳。

闻说陶元亮,凄凉五柳堂。

发郢流楚思。

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

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

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

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

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

属路伫深馨。

乱红飞已无多,艳游终是如今少。

一番雨过,一番春减,催人渐老。

倚槛调莺,卷帘收燕,故园空杳。

奈关愁不住,悠悠万里,浑恰似、天涯草。

不拟相逢古道。

才疑梦、又还惊觉。

清风在柳,江摇白浪,舟行趁晓。

遮莫重来,不如休去,怎堪怀抱。

那知又、五柳门荒,曾听得、鹃啼了。

人生出处亦何常,又到涪江江上乡。

山色如逢故人语,松声仍作去年香。

红裳大舶满清镜,翠潋白沙明夕阳。

未省此懽何日更,拟邀明照昏黄。

玉堂给札气如云,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昔与张同游武昌樊口,来诗中及之。

)班心突兀见长身。

(台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故应客主尽诗人。

丹桂飘香已四番。

杖藜携手自今难。

黯然离恨满江干。

壁上两冠元是谶,花前双韵几时弹。

中秋后夜与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