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jì jì jìng hé dài,zhāo zhāo kōng zì guī。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yù xún fāng căo qù,xī yŭ gù rén wéi。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dāng lù shuí xiāng jiă,zhī yīn shì suŏ xī。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zhĭ yīng shŏu jì mò,huán yăn gù yuán fēi。

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90篇诗文

诗文推荐

玉堂给札气如云,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昔与张同游武昌樊口,来诗中及之。

)班心突兀见长身。

(台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故应客主尽诗人。

发郢流楚思。

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

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

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

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

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

属路伫深馨。

垂螺近额时,只怕莺声老。

尽日贪花斗草忙,不信有闲烦恼。

凤鬓已胜钗,恨别王孙早。

若把芳心说与伊,道绿遍、池塘草。

川上晚萧萧(张谔)楚地连山寂寥(李嘉)女萝山鬼语相邀(李相隐)青山暮暮朝朝(刘长卿)樵子众师几家住(皇甫冉)鸳鸯一处两处(皮日休)潮至浔阳回去(张谜)风凄凄兮夜雨(王维)

穷腊冰霜千里客,此行何事更间关。

永怀契阔徒酸鼻。

无力吹嘘祗厚颜。

铅椠一囊身计拙,烽烟匝地世途艰。

曳裾端向龙门去,清梦犹应忆故山。

世传秀句我既不能如唐王维,民依慈母亦复不能如汉杜诗。

一官强颜窍温饱。

粗免庚癸形瘦辞。

分从村歌趁社鼓,厌见翻云覆手雨。

橐中仅办买山钱,径当拂衣践此语。

三子表表吾眼中,趣操肯复衰朽同。

辞坛崭然推大手,官业行矣收隽功。

老夫老矣暇他恤,灌园之隙要治疾。

折腰曳裾今痛寂,端知缩鳖取卒律。

谁能违性誉所天,挽眉屏息前乞怜。

回思一挽间千托,带索弹琴有馀乐。

首夏实清和。

余春满郊甸。

花树杂为锦。

月池皎如练。

如何当此时。

别离言与宴。

留杂已郁纡。

行舟亦遥衍。

非君不见思。

所悲思不见。

帐饮都门春浪惊。

东飞身与白鸥轻。

淮山一点眼初明。

谁使梦回兰芷国,却将春去凤凰城。

樯乌风转不胜情。

江湖成独客,风雨过重阳。

白发悬明镜,青山隔草堂。

野花留别恨篱菊静年芳。

闻说陶元亮,凄凉五柳堂。

梅雨翳江浦,我来初识君。

俯仰寒暑移,几亲芝兰群。

芝兰本何心,悠然荡清芬。

不妨识度高,解使静躁分。

我从困飘泊,朋从少知闻。

投足自失所,造化本无垠。

妻儿惮远寓,岂复辨犹薰。

顾惟鄙野性,乐此川原尊。

时观前古俗,家传付儿孙。

常疑百年馀,下流名尚存。

惭非拨烦手,未能争纷纭。

虚怀饱暖恋,有愧民吏勤。

无乃同乡夫,或可覃后昆,脱身亦由人,孤翥随腾骞。

岂不快宿愿,谁能困笼樊。

他年方外士,相期同策勋。

乐事信难逢。

莫放匆匆。

飞红撩乱减春容。

临水不禁频送客,风袖龙钟。

小阁画堂东。

绮绣相重。

尊前谁唱夏云峰。

醒后欲寻溪上路,烟水无穷。

翠被落红妆,流水腻香,犹共吴越。

十载江枫,冷霜波成缬。

灯院静、凉花乍翦,桂园深、幽香旋折。

醉云吹散,晚树细蝉,时替离歌咽。

长亭曾送客,为偷赋、锦雁留别。

泪接孤城,渺平芜烟阔。

半菱镜、青门重售,采香堤、秋兰共结。

故人憔悴,远梦越来溪畔月。

公老我亦衰,相见恨不数。

临行一杯酒,此意重山岳。

歌词纻清,琴弄黄钟浊。

诗新眇难和,饮少仅可学。

欲参兵部选,有力谁如荦。

且作东诸侯,山城雄鼓角。

南游许过我,不惮千里邈。

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一握。

山木阴阴,寒花浅深。

巢云鹤怨,挂月猿吟。

王维妙手画不得,神光徒自觅安心。

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

(见《南唐近事》)粟多未必全为计,师老须防有伏兵。

(《寄冯延鲁使闽》)遍寻云壑重题石,欲下山门更倚松。

(《留别钟山》,见《吟窗杂录》)

青岩山,甄郎高风不可攀,禄山使者封刀还。

入东京,见黄盖,帝敕伪官阶下拜。

郑虔贬死王维生,故人独有苏源明。

君不见舞象悲啼乐工哭,贼斫工尸分象肉。

故复和前韵,以述其情,并以留别吴下诸友。

时十三年六月初也牙齿豁来久,老气尚横秋。

买得归耕黄犊,儿辈幸无愁。

相近六龙城下,只在三家村里,结屋小如舟。

倚树览山色,且免赋登楼。

看官爵,都不似,醉乡侯。

里翁闲话,便同学士坐瀛洲。

寄语东吴朋友,乘兴能来*浦,舣棹听渔讴。

无酒不须虑,解我破貂裘。

柳外双旌斜照日,匆匆去意难留。

大江旁畔老诸侯。

举觞仍气概,觅句更风流。

迟暮不堪容易别,溪声为写离愁。

自从今日转船头。

他时扶杖叟,独立向沧洲。

小舟载酒向平湖。

新凉生晓初。

乱山烟外有还无。

王维真画图。

风遽起,动襟裾。

雨来荷溅珠。

一尊相对喜君俱。

醉归红袖扶。

桂香台上秋风袅。

鸭绿溪前离思渺。

一卮芳醑细深倾,听尽阳关须醉倒。

政成早晚传温诏。

莫恋江城歌吹绕。

明年身到凤池边,重看春波生故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