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

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原作“会稽蓬莱阁怀古”。同调另有“亭上秋风”一首,题作“会稽秋风亭观雨”。唐圭璋先生谓,“秋风亭观雨”词中无雨中景象,而“蓬莱阁怀古”一首上片正写雨中景象,词题“观雨”与“怀古”前后颠倒,当系错简。说见《词学论丛·读词续记》。今据以订正词题。

  词的上片,看似纯系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它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词人所登的蓬莱阁在浙江绍兴(即会稽),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他为何望此山?因为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时望大海、祭大禹之处。登此阁望此山,不禁会想起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和为民除害的大禹。这片词先以“看”领起,尽写秦望山头云雨苍茫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以“倒立江湖”喻暴风骤雨之貌,生动形象,大概是从苏轼《有美堂暴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演化而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语出于《庄子·天运》:“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为”字读去声。云层是为了降雨吗?降雨是为了云层吗?庄子设此一问,下文自作回答,说这是自然之理,云、雨两者,谁也不为了谁,各自这样运动着罢了,也没有别的意志力量施加影响要这样做。作者说“不知”,也的确是不知,不必多追究。“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天色急转,词笔也急转,这是说云。苏轼《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维摩经》:“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云散了,雨当然也就收了。“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这里又用《庄子》语。《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这就是“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从暴风骤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风起,词人在大自然急剧的变化中似乎悟出一个哲理: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失败可以转为胜利,胜利了又会起风波。上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为下片追怀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铺垫。语言运用上,熔裁诸家,为己所用,这是辛词的长技。

  下片怀古抒情,说古以道今,影射现实,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作者首先以诘问的语气讲述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当年是谁到若耶溪上请西施西去吴国以此导致吴国灭亡呢?越地的人们至今还盼望着他能乘船归来呢!这当然是说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说,而是引而不发,说“谁倩”。这样写更含蓄而且具有启发性。据史书记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蒙受奇耻大辱。谋臣范蠡苦身戮力,协助勾践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并将西施进献吴王,行美人计。吴王果贪于女色,荒废朝政。吴国谋臣伍子胥曾劝谏说:“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后来越国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仇。越国胜利后,范蠡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泛舟五湖而去。引人深思的是,词人面对秦望山、大禹陵和会稽古城怀念古人,占据他心灵的不是秦皇、大禹,也不是越王勾践,而竟是范蠡。这是因为范蠡忠一不二,精忠报国,具有文韬武略,曾提出许多报仇雪耻之策,同词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记载:辛弃疾至临安见宋宁宗,“言金国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韩)侂胄大喜。”《庆元党禁》亦言“嘉泰四年春正月,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另据程珌《丙子轮对札记》记辛弃疾这几年来屡次派遣谍报人员到金境侦察金兵虚实并欲在沿边界地区招募军士,可见作者这时正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力图恢复中原以雪靖康之耻,范蠡正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样。表面看来,“故国人望”的是范蠡,其实,何尝不可以说也指他辛弃疾。在他晚年,经常怀念“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生涯,北方抗金义军也时时盼望他的归来。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记载:“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这一部分用典,不是仅仅说出某事,而是铺衍为数句,叙述出主要的情节,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其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

背景

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据《宝庆会稽续志》,为六月十一日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即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故知登蓬莱阁之举,必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另据词中“西风”、“冷烟寒树”等语,可断定是作于晚秋。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为此,词家多刻意求其含蓄,而以词意太浅太露为大忌。这首词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现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归来三见梅花,年年借此花为寿。

八窗轩槛,月边竹畔,数枝开又。

姑射肌肤,广平风度,对人依旧。

把离骚读遍,椒兰荃蕙,奚敢及、众芳首。

幸与岁寒为友。

任天公、雪霜愁。

香名一点,西湖东_,逊逋会有。

金鼎家毡,玉堂椽笔,傥来斯受。

且巡檐、管领先春,林外事、付卮酒。

玉性金真,人人皆可化。

玉液金丹,频频迎迓。

玉兔金乌,光光相次亚。

照玉阑干,种玉芽。

玉蕊金茎,长长生不谢。

玉女金童,常常看舍。

玉锁金匙,六门开阐下。

赏玉堂春,对玉花。

久晴不雨则旱,旱固可忧。

久雨不晴则涝,涝亦可忧。

不旱不涝,尤为可忧。

不曾下得春时种,空向田头望有秋。

三白先春慰客情,瑶林照耀夜窗明。

浅斟低痴儿女,那得工夫问雪声。

节运同可悲。

莫若春气甚。

和风未及燠。

遗凉清且凛。

癸卯到人间,本是非凡兔。

因为玲珑*下来,马氏住。

愿再修行做。

复遇害风仙,传得深深趣。

黄鹤洞中仙道成,马风去。

直指蓬莱路。

绣鞅玉钚游。

灯晃帘疏笑却收。

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

更且檀唇点杏油。

花遍六么球。

面旋回风带雪流。

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

种柳应须柳柳州。

春在前村梅雪里,一夜到千门。

玉佩琼琚下冷云。

银界见东君。

桃花髻暖双飞燕,金字巧宜春。

寂寞溪桥柳弄晴。

老也探花人。

凉月如冰,素涛翻雪,人世依约三更。

扁舟乘兴,莫计水云程。

忽到一洲奇绝,花无数、多不知名。

浑疑是,芙蓉城里,又似牡丹坪。

蓬莱,应不远,天风海浪,满目凄清。

更一声铁笛,石裂龙惊。

回顾尘寰局促,挥袂去、散发骑鲸。

蘧蘧觉,元来是梦,钟动野鸡鸣。

溪交流兮谷幽,山作屏兮层丘。

木偃蹇兮枝相谬,皇胡为兮于此留。

蔼冠佩兮充庭,洁芳馨兮载陈。

纯衣兮在御,东风吹兮物为春。

皇之仁兮其天,四时叙兮何言。

出门兮四顾,渺宇宙兮茫然。

系缆旋编新箬笠,喜晴仍晒旧蓑。

岸飞柳絮河豚上,春涨几添一尺肥。

春索寞。

楼上晚来风恶。

午醉初醒罗袖薄。

护寒添翠幕。

愁里花时过却。

闲处泪珠偷落。

憔悴只羞人问著。

镜中还自觉。

绣户香风暖。

纱窗曙色新。

宫花争笑日。

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

青楼见舞人。

昭阳桃李月。

罗绮自相亲。

白牯问狸奴,虚空酬万象。

电激不停踪,谷虚谁答响。

啐兮啄兮,清机历掌。

回头{左车右度}轹范春时,舌上葛藤长万丈。

翠阴浓合晓莺堤。

春如日坠西。

画图新展远山齐。

花深十二梯。

风絮晚,醉魂迷。

隔城闻马嘶。

落红微沁绣鸳泥。

秋千教放低。

北上郊原一据鞭,华林清集缀儒冠。

方塘春先渌,密竹娟娟午更寒。

流渚酒浮金凿落,照庭花并玉阑干。

君恩倍觉丘山重,长日从容笑语欢。

稠塘旧是花千树。

曾泛入、溪深误。

前度刘郎重唤渡。

漫山寂寂,年时花下,往往无寻处。

一年一度相思苦。

恨不抛人过江去。

及至来时春未暮。

兔葵燕麦,冷风斜雨,长恨稠塘路。

流苏静掩罗屏小。

春梦苦无分晓。

一缕旧情谁表。

暗逐余香袅。

相思谩寄流红杳。

人瘦花枝多少。

郎马未归春老。

空怨王孙草。

寂寞相公宅,枯杨枕绿波。

老兵犹自语,贵客旧曾过。

壁暗蛛生网,门空爵可罗,问他桃与李,何处得春多。

问讯何郎,怎春风未到,却月横枝。

当年东阁诗兴,夫岂吾欺。

云寒岁晚,便相逢、已负深欺。

烦说与、秋崖归也,留香更待何时。

家住江南烟雨,想疏花开遍,野竹巴篱。

遥怜水边石上,煞欠渠诗。

月壶雪瓮,肯相从、舍我其谁。

应自笑,生来孤峭,此心却有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