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chū wén zhēng yàn yĭ wú chán,băi chĭ lóu tái shuĭ jiē tiān。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qīng nǚ sù é jù nài lĕng,yuè zhōng shuāng lĭ dòu chán juān。

赏析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蓝,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马茂元)

△淮南子。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青腰玉女。主霜雪也。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注。嫦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曰素娥。朱鹤龄(清)《李义山诗集注》

诗人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638篇诗文

诗文推荐

秋近草虫乱,夜遥霜月低。

天际春来都为君。

依稀丹萼动,泛红云。

恼人天气近黄昏。

霜月底,山麝斗微薰。

标格自天真。

寿阳仙骨瘦,玉无纹。

芳容临鉴洗馀醺。

双蛾稳,花面两难分。

万古光寒太白精。

直宜分作两郎星。

不然安得难兄弟,先后尧蓂三荚生。

霜月冷,斗杓横。

老人今夜已齐明。

他年莫作郎星看,两两台躔拱太清。

蓝案环吏牍,朱墨勘舛差。

自公借隙光,书函眩眼花。

千里有命驾,同心乐无涯,秋空霜月明,秋山云气佳。

留连忽重阳,列坐粲九华。

良会不可失,醉酣整乌纱。

半夜客船钟,渔火愁眠省。

不见老寒山,泪湿吴云冷。

幽鸟啼霜月影斜,野桥枫叶翻红锦。

击碎重关,枯山未泯。

四壁图书静不哗。

里湖深处隐人家。

斑衣自斗百家彩,乌帽亲裁一幅纱。

新酿酒,旋烹茶。

半溪霜月正梅花。

前庭手种红兰树,看到春风第二芽。

霜月苦、宫鼓冬冬。

霓旐启、鹤闱空。

洞箫声断知何处,海山依约五云东。

玉符龙节参神閟,昭圣眷、惨天容。

千古恨无穷。

遍山松柏撼悲风。

十丈花开玉井峰,藤萝亦附灌木丛。

可怜浮食不根着,南北羁旅如燕鸿。

倦飞欲返返未得,梦魂时绕三径松。

故人相见发孤笑,执热一濯清穆风。

小倾家酿歌骊驹,有怀未吐行匆匆。

山寒不开北枝梅,地远谁树南荆枫。

欲谈此意无为领,拨灰消尽麒麟红。

未免随俗且折腰,薄以今古浇其胸。

六经之泽溉万世,譬如畦稻宵露蒙。

陈言有味可涵泳,环堵差胜朝市中。

退之一赋吾未许,二禽雅意岂愿笼。

乘轩执圭何有哉。

日光熠熠尘飞空。

由来贤达多下位,高原不解生芙蓉。

龙鱼仙伯妙此理,垂云小憇来儒宫。

洞庭湘山入诗句,借与光彩胜赮虹。

百闻不及一见面,独对霜月搔飞蓬。

清光何事亦多阙,试为问之修月翁。

山又水,云岫插峰峦。

断雁飞时霜月冷,乱鸦啼处日衔山。

疑在画图间。

金乌转,游子损朱颜。

别泪盈襟双袖湿,春心不放两眉闲。

此去几时还。

帘幕闻声歌已妙。

一曲尊前,真个梅花早。

眉黛两山谁为扫。

风流京兆江南调。

醉得白须人易老。

老去侯鲭,旧也曾年少。

后夜短篷霜月晓。

梦魂依约云山绕。

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

四更霜月太寒生。

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

小陆未须临水笑,山林我辈钟情。

今宵依旧醉中行。

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

先生巢许流,远志在箕颍。

由来天机深,遂使尘事屏。

云霾山径长,草没柴门静。

相逢冬日暮,共语寒夜永。

照暝然枯松,漱泉{左襫去衤右斗}暗井。

虎啸谷风生,猿啼霜月冷。

潺湲瀑泉声,寒乱高杉影。

藐焉豁尘襟,颇若异人境。

明朝还别君,寻幽过他岭。

他日拟重来。

同采春山茗。

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朱唇掩抑悄无声,金簧玉磬宫中生。

下沉秋水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羽觞荡漾何事倾。

霜叶停飞,冰鱼初跃,梅花犹闷芳丛。

剪酥装玉,应为费天工。

争奈江南驿使,征鞍待、一朵香浓。

凭谁报,冰肌仙子,闻早驾飞龙。

溶溶。

春意动,寒姿未展,终愧群红。

与斩新来上,开伴长松。

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

兰堂畔,巡檐索笑,谁羡杜陵翁。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晓印霜花步。

梦半醒、扶上雕鞍,马嘶人去。

岚泾青丝双辔冷,缓鞚野梅江路。

听画角、吹残更鼓。

悲壮寒声撩客恨,甚貂裘、重拥愁无数。

霜月白,照离绪。

青楼回首家何处。

早山遥、水阔天低,断肠烟树。

谁念天涯牢落况,轻负暖烟浓雨。

记酒醒、香销时语。

客里归荐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

应为我,翠眉聚。

山城秋早,听画角吟风,晓来声咽。

梦断华胥人乍起,冷浸一天霜月。

灏气参横,尘埃洗尽,玉管濡冰雪。

兴来吟咏,灵均谁谓今绝。

闻道潇洒王孙,对黄花清赏,喜延佳客。

一坐簪缨谭笑处,全胜东篱山色。

酒兴云浓,诗肠雷隐,饮罢须臾设。

醉归凝伫,此怀还与谁说。

霜月和银灯,乍送目楼台,星汉高下。

爱东风、已暖绮罗香,竞走去来车马。

红莲万斛,开尽处、长安一夜。

少年郎、两两桃花面,有馀光相借。

因甚灵山在此,是何人、能运神化。

对景便作神仙会,恐云轩且驾。

思曾待、龙楼俯览,笑声远、洞天飞斝。

向东来、尤幸时如故,群芳未开谢。

空涧落鸣泉,千骑雨霖衣铁。

金奏欲终人醉,有玉声清越。

夜深纤手怯轻寒,余韵寄愁绝。

玉树梦回何处,但满庭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