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释】 ①由临安赴湖北途中作。简:书信。此作动词用。杨济翁、周显先:见前《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注①。 此舟行江上、即景生情之作。上片虚笔写景,隐含时光迅速、往事如梦之意。以下否定前我,追求山水林泉之乐。下片因地怀古,叹英雄无觅。“楼观”二句忧身愤世,而结穴于哀乐相循的不可知论。然则,从前我皆非的自嘲中,从对古英雄的追慕中,从“旌旗未卷头先白”的悲叹中,正可窥见稼轩胸中之郁闷。 ②“过眼”四句:言眼前山水,都是梦中见过,旧时相识。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③“佳处”两句:言人生无多,理应拄杖着屐,遍游天下名胜。能消几緉平生屐:我这一生还能用几双木屐呢?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方正篇》,阮孚好屐,曾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通“緉”)屐。” ④“笑尘劳”两句:自笑半生辛劳,长年为客。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⑤“吴楚”两句:言东南一带地域开阔。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中国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⑥“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曹操尝与刘备论时事,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⑦“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⑧“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⑨“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134066----------------------------------------------------此词与《水调歌头 》(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题一作“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乃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而成。今存杨炎正(济翁)《满江红》数首 ,其中“典尽春衣”一首有“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等语,与这首词虽用韵不同,而情调相同,意气相通。或为本词所和之韵。”此词可分三层。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今日复见眼中川“ 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 、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还记得、构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 。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 ”、着“屐 ”(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 :“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 》)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 。“楼观才成人已去 ”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 ,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 ”承前感伤,由人及己 ,“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 (“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 ”,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 ,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氵弥满 。所谓“满心而发 ,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物象芸芸,知几许、功夫来格。
更时把、荷衣芰制,从容平熨。
云淡天空诗献状,竹深花静机藏密。
对窗前、屏岫老仪刑,真颜色。
商古道,谁俦匹。
评今士,谁钧敌。
向平舟问雁,久间霜翮。
枰上举棋元不定,磨边旋蚁何曾息。
傥天公、有意要平治,饶华发。
轻暖轻寒,正春满、河阳花县。
谁报道,金铃声响,百花开遍。
天上谪仙人瑞世,佛中有宰官身现。
好看承、金母上瑶池,开华宴。
争捧取,金樽劝。
更把取、丹砂炼。
要朱颜长对,舞裙歌扇。
准拟来年称寿日,沈香亭里春生面。
有安期、大枣伴蟠桃,年年献。
饤饾残花,也随分、红红白白。
缘底事,春才好处,又成轻别。
芳草凄迷归路远,子规更叫黄昏月。
倚阑干、触处是浓愁,凭谁说。
我不厌,尊箓挈。
君莫放,笙歌彻。
自河南丞相,有兹宾客。
一笑何曾千古换,半醺便觉乾坤窄。
怕转头、天际望归舟,江山隔。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
诗句好,余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物象芸芸,知几许、功夫来格。
更时把、荷衣芰制,从容平熨。
云淡天空诗献状,竹深花静机藏密。
对窗前、屏岫老仪刑,真颜色。
商古道,谁俦匹。
评今士,谁钧敌。
向平舟问雁,久间霜翮。
枰上举棋元不定,磨边旋蚁何曾息。
傥天公、有意要平治,饶华发。
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
又还怪、冰霜侧畔,蜂儿成簇。
更把香来薰了月,却教影去斜侵竹。
似神清、骨冷住西湖,何由俗。
根老大,穿坤轴。
枝夭袅,蟠龙斛。
快酒兵长俊,诗坛高筑。
一再人来风味恶,两三杯后花缘熟。
记五更、联句失弥明,龙衔烛。
凤鹤翩跹,记昨梦、天锡九龄。
从头数,再周甲子,屈指天星。
上界仙人足官府,人间岁月自峥嵘。
庆明时,生甫又生申,维岳灵。
珠盈掌,金满*。
浮瑞*,啭春莺。
是乃翁阴德,心事分明。
笔下万言多活国,胸中三尺久持衡。
慰来苏,为雨福苍生,腾颂声。
岁岁重阳,何曾是、两般时景。
人自有、悲欢离合,晦明朝暝。
日月湖边来往艇,楼台水底参差影。
又何妨、时暂狎沧波,轻鸥并。
闲顿放,朱门静。
新结里,朱帘整。
尽百年人事,移场换境。
欲插黄花身已老,强倾绿醑心先醒。
羡游鱼、有钓不能收,钩空饼。
借问中朝,谁得似、相公勋旧。
记前日、风云惨淡,雷霆奔走。
万里野烟空绿树,旌旗莫卷熊罢吼。
更挺身、飞出虎狼群,人能否。
元自有,谈天口。
初不负,经纶手。
更诗书万卷,文章星斗。
乐圣衔杯应暂耳,不妨桐院闲清书。
愿寿杯、青与北山松,俱长久。
痴霭顽阴,风扫尽、安排今夕。
便放出、一轮金镜,皎然虚碧。
照彻肺肝明似水,是中空洞无他物。
倚亭皋、搔首问天公,天应识。
人共景,都非昔。
君共我,俱成客。
且相逢一笑,笙歌箫笛。
老去可怜杯酒减,醉来谩把阑干拍。
便明朝、烟水挂征帆,还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