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齐天乐 蝉

一襟馀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 ,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在这首词里,词虽隐晦纡曲,却也深婉有致,借咏蝉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思考。“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 中华古今注 》:“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 。”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词的起笔直摄蝉的神魂 ,从而避开了蝉的环境和形态。“年年翠阴庭树 ”,齐女自化蝉之后,年年只身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于孤寂凄清的环境之中处活着。写蝉在“翠阴庭树”间的鸣叫声。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声声凄惋。蝉在哀鸣 ,如齐女魂魄在诉怨 。“离愁深诉”承上“宫魂余恨”,“重把”与 “年年”相呼应,足见“余恨”之绵长,“离愁”之深远。“西窗过雨”,借秋雨送寒,意谓蝉的生命将尽,其音倍增哀伤。然而,“瑶珮流空,玉筝调柱”,雨后的蝉声却异常宛转动听,清脆悦耳,恰如击打玉珮流过夜空 ,又如玉筝弹奏声在窗外起 ,令闻者极为惊讶。“瑶珮流空,玉筝调柱。”形容蝉声,它使人联想到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素腰悬佩,悠然弄筝。这位女子或许就是齐女宫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欢乐与“西窗过雨”后的悲哀相对照,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对比。“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是赋蝉的羽翼,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长期无心修饰容颜,妆镜蒙尘,失去了光泽。既然如此,今天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还是心中有所期待?这里的“为谁”和上文“怪”字呼应,实为怜惜。上片咏蝉,从正反两面互为映衬。转而写蝉的饮食起居。“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词从“金铜仙人 ”故事写入,含意深远,用事贴切,不着斧痕。据史载,汉武帝铸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于建章宫。魏明帝时,诏令拆迁洛阳,“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李贺曾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有句云 :“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以餐风饮露为生的蝉 ,露盘已去,何以卒生。“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写哀蝉临秋时的凄苦心情。蝉翼微薄,哪堪阵阵秋寒,将亡枯骸,怎受人世沧桑。“馀音更苦 ”,蝉之将亡,仍在苦苦哀鸣,令人顿觉凄苦异常 。“馀音”与上片“重把离愁深诉”呼应。“甚独抱清高 ,顿成凄楚”,“清高”意谓蝉的本性宿高枝,餐风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许的贤人君子。哀音飒飒 ,苦叹造化无情 ,结局竟如此辛酸。“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光明突现 :夏风吹暖,柳丝摇曳,那正是蝉的黄金时代 。辉光是虽甚,但已属昨日之黄花,欢乐不再,徒增痛苦而已。《花外集》和《乐府补题》中都收录了这首词。《 乐府补题 》为宋遗民感愤于元僧杨琏真伽盗发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咏物词集。词中的齐后化蝉、魏女蝉鬓,都是与王室后妃有关,“为谁娇鬓尚如许”一句,还有可能关合孟后发髻 。词中运用金铜承露典故,隐射宋亡及帝陵被盗事 。咏物托意,且以意贯串,无有痕迹。

诗人简介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6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去年弭棹龙江市,曾瞻故人衡宇。

树隔琴床,芸香书屋,捣药时鸣清杵。

壶*报午。

想频拂词笺,闲修花谱。

如此幽闲,雅宜连榻听风雨。

多君曳裾相府。

纵风流文采,终带清苦。

借筋筹帷,持杯说剑,长历汉台秦楚。

寻幽访古。

便后约须期,细论重与。

岁晚山中,茯苓还共煮。

余香才润鸾绡汗,秋风夜来先起。

雾锁林深,蓝浮野阔,一笛渔蓑鸥外。

红尘万里。

就中决银河,冷涵空翠。

岸觜沙平,水杨阴下晚初舣。

桃溪人住最久,浪吟谁得到,兰蕙疏绮。

砚色寒云,签声乱叶,蕲竹纱纹如水。

笙歌醉里。

步明月丁东,静传环佩。

更展芳塘,种花招燕子。

孤蓬夜傍低丛宿,萧萧雨声悲切。

一岸霜痕,半江烟色,愁到沙头枯叶。

澹云没灭。

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

天岂无情,离骚点点送归客。

归去来兮怎得,尽鹭翘鸥倚,乍寒时节。

秋晚山川,夕阳浦溆,赢得别肠千结。

涛翻浪叠。

那得似西来,一筇横绝。

搔首江南,雁衔千里月。

南楼月转银河曙,玉箫又吹梅早。

鹦鹉沙晴,葡萄水暖,一缕燕香清袅。

瑶池春透。

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晓。

袍锦风流,御仙花带瑞虹绕。

玉关人下未老。

唤矶头黄鹤,岸巾谈笑。

剑拂准清,槊横楚黛,雨洗一川烟草。

印黄似斗。

看半砚蔷薇,满鞍杨柳。

沙路归来,金貂蝉翼小。

芙蓉凝露青霞护,朝日绮疏风细。

正是中秋,时候喜逢,中宫葱葱佳气。

云龙庆会。

赞真主当阳,辅成天地。

暇日琴书,暂闲蚕馆见贤志。

嫔嫱衣罗乍试。

尽趋椒殿,喜芳绣筵初启。

酒面腾红,香烟罩碧,恩满六宫金翠。

何妨绛烛。

任花欹玉侧,劝教沈醉。

凤阙龙楼,夜色凉如水。

用千方万便,惟把修行,一一开露。

至道幽深,玄机杳邈,须仗十分勤苦。

韶华迅速。

念宝运昌期,忍教虚度。

此段因缘,等闲失了再难遇。

听予重重付属。

向旧来境上,挑剔勿令差互。

性烛昭彰,心花灿烂,无限清香敷布。

如斯作做。

自然感高真,暗垂加护。

行满功圆,步入丹霄路。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

天工妙手。

放轻绿萱牙,淡黄杨柳。

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

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

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

征尘暗袖。

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

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有个仙人捧玉卮。

满斟坚劝不须辞。

瑞龙透顶香难比,甘露浇心味更奇。

开道域,洗尘机。

融融天乐醉瑶池。

霓裳拽住君休去,待我醒时更一瓻。

离歌一曲江南暮,依稀灞桥回首。

立马东风,送人南浦,认得当年杨柳。

梨花过后。

悄不见邻墙,弄梅纤手。

绮陌东头,个人还似旧时否。

相如近来病久。

纵腰围暗减,犹未全瘦。

宿酒昏镫,重门夜雨,寒食清明依旧。

新愁漫有。

第一是伤心,粉销红溜。

待约明朝,问舟官渡口。

枝头雨是青梅泪。

翻作一江春水。

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

满庭芳芷。

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

试比陈人,人间除我更谁似。

浮沈君共我里。

记薰廓待对,闻鸡蹴起。

昨日蟾蜍,明朝蝇虎,身与渠衰更悴。

老夫病已。

任采绿采苓,为师为帝。

但有昌阳,倩酤扶路醉。

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清霁。

素景分中,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

危阑静倚。

正玉管吹凉,翠觞留醉。

记约清吟,锦袍初唤醉魂起。

孤光天地共影,浩歌谁与舞,凄凉风味。

古驿烟寒,幽垣梦冷,应念秦楼十二。

归心对此。

想斗插天南,雁横辽水。

试问姮娥,有谁能为寄。

今日明光里。

还须结伴游。

春风开紫殿。

天乐下朱楼。

艳舞全知巧。

娇歌半欲羞。

更怜花月夜。

宫女笑藏钩。

齐天宇,四海洽淳风。

接宝胄,垂真检,景祚无穷。

成玉牒、日观归功。

冀野升方鼎,脽上由崇。

钦桧井、云跸巡东。

国本震为宫。

乾文焕炳,真祠曲密,重祥叠瑞,琼蕴降高穹。

膺丕烈,虔心建垂鸿。

询吉士,郊兆执玉荐衷。

锺律应、云物迎空。

乐和轮囷。

嘉气葱葱。

天神来降发冲融。

玉烛四时通。

星回金辂雷作解,昆蚑被惠,亿载帝基隆。

深窗暮洒梨花雨,随风乱零如霰。

寒食初过,连阴未解,黄昏酒阑人倦。

春镫漫翦。

怪浓润沾衣,浅寒迎面。

芳事蹉跎,强将花谱自舒卷。

天涯芳草渐满,蹋青晴路阻,阑槛凭遍。

燕隔重门,舟迷晚渡,应是不胜清怨。

欢游未展。

纵不柰凄迷,懒寻消遣。

只怕晴时,落红千万点。

东风又入江南岸,年年汉宫春早。

宝屑无痕,生香有韵,消得何郎花恼。

孤山梦绕。

记路隔金沙,那回曾到。

夜月相思,翠尊谁共饮清醥。

天寒空念赠远,水边凭为问,春得多少。

竹外凝情,墙阴照影,谁见嫣然一笑。

吟香未了。

怕玉管西楼,一声霜晓。

花自多情,看花人自老。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

汝宜拳拳,终身行焉。

物有万类,锢人如锁。

事有万感,爇人如火。

万类递来,锁汝形骸。

使汝未老,形枯如柴。

万感递至,火汝心怀。

使汝未死,心化为灰。

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

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

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后二十六年能几时。

汝不思二十五六年来事,疾速倏忽如一寐。

往日来日皆瞥然,胡为自苦于其间。

乐天乐天,可不大哀。

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

昼而兴,夜而寝;

无浪喜,无妄忧;

病则卧,死则休。

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

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

郎吟未了西湖酒,惊心又歌南浦。

折柳官桥,呼船野渡,还听垂虹风雨。

漂流最苦。

况如此江山,此时情绪。

怕有鸱夷,笑人何事载诗去。

荒台只今在否。

登临休望远,都是愁处。

暗草埋沙,明波洗月,谁念天涯羁旅。

荷阴未暑。

快料理归程,再盟鸥鹭。

只恐空山,近来无杜宇。

九成爰奏,三献式陈。

钦承景福,恭托明禋。

叹光阴,如流水。

区区终日,枉用心机。

辞是非,绝名利,笔砚诗书为活计。

乐齑盐稚子山妻。

茅舍数间,田园二顷,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