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注释】: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周啸天)
相思非是远,风雨遣情多。
——皎然愿欲披云见,难堪候晓过。
——李纵夜长同岁月,地近极山河。
——郑说戒相初传授,文章旧切磋。
——王遘时称洛下咏,人许郢中歌。
——崔子向惆怅徒延首,其如一水何。
——齐翔
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
——杜甫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
——李之芳翟表郎官瑞,凫看令宰仙。
——崔彧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
——杜甫数语欹纱帽,高文掷彩笺。
——李之芳兴饶行处乐,离惜醉中眠。
——崔彧单父长多暇,河阳实少年。
——杜甫客居逢自出,为别几凄然。
——李之芳
予昔攀白日,虹霓干紫庭。
浮沉帝座侧,无人知岁星。
侧待公车无所欢,聊骑天马出长安。
南下苍江浮七泽,还携谢客弄波澜。
青倪中开秀庐岳,瀑布洒入千峰寒。
冥冥仙气贯南斗,直欲凌身烧大丹。
回裾西拂巫山浦,浩荡欢心间云雨。
归来欲奏楚王书,汉主上林方好武。
黄金不遇心自吁,白璧无媒翻见侮。
昨日结交燕少年,酣歌击筑市中眠。
正逢天子失颜色,夺俸经时无酒钱。
入门百结鹔鹴尽,笑立文君明镜前。
却思旧日高阳侣,黄公酒垆何处边。
天下绨袍谁不怜,郄卿未具山中橐,何人为买剡溪田。
唐伯虎,真侠客。
十年与尔青云交,倾心置腹无所惜。
击我剑,拂君缨。
请歌《鹦鹉篇》,为奏朱丝绳。
胡为扰扰苍蝇之恶声?
我今蹭蹬尚如此,嗟尔悠悠世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