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注释】: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周啸天)
东风一夜催春到。
杨柳朝来好。
莫辞尊酒重携持。
老去情怀能有、几人知。
凤台园里新诗伴。
不用相追唤。
一声清唱落琼卮。
千顷西风烟浪、晚云迟。
粲粲芙蓉阁,我登双眼明。
手拊沈香阑,美人已东征。
美人未去时,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
美人既去时,阁下麋鹿走,阁上鸱枭鸣。
江山咫尺生烟雾,万年枝上悲风生。
空有遗钿碎珥狼籍堆玉案,空有金宝炬错落悬珠楹。
杨柳兮青青,芙蓉兮冥冥。
美人不见空泪零,锦梁双燕来又去,夜夜蟾蜍窥玉屏。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之语。
就谱此曲以寄之。
花月少年场。
嬉游伴,底事不能忘。
杨柳送歌,暗分春色,夭桃凝笑,烂赏天香。
绮筵上,酒杯金潋滟,诗卷墨淋浪。
间袅玉鞭,管弦珂里,醉摧红袖,灯火夜。
回首事堪伤。
温柔竟处,流落江乡。
惆怅鬓丝禅榻,眉黛吟窗。
甚社燕秋鸿,十年无定,楚星燕月,千里相望。
何日故园行乐,重会风光。
记瞢腾,浓睡里,一片行云。
未多时、梦破云惊。
听辘轳,声断也,井底银瓶。
不如罗带,等闲便、结得同心。
系画船,杨柳岸,晓月亭亭。
记阳关、断韵残声。
被西风,吹玉枕,酒魄还清。
有些言语,独自个、说与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