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望江南 重九遇雨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这首谐谑词很有名气。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 (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词的情调是滑稽调侃,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上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限雨,极为平淡朴拙,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戏马台即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龙山会,指东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注。这两个的历史掌故 ,切合题旨 ,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雅俗熔于一炉,意事合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组成了雅俗互容的有机整体。“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和伏笔,使之顺利地过渡到下片。东篱,是赏菊之地。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饮酒》)。赏菊饮酒,是古代重节习俗 。在这里 ,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 ,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疏而不放。过片处“ 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复分”(沈祥龙《论词随笔 》)。 这首词过片的“茱萸胖,菊蕊湿滋滋”,是用“ 胖”和“湿”照应上片的“阴雨”,用“ 茱萸”和“菊蕊”照应上片的“戏马台 ”、“龙山会”和“ 东篱”等,便是“词意断而仍续”。上片写雨大,写所见,下片写遇雨,写所见,都是写重阳遇雨 ,却各有侧重,便是“合而复分”。在这断续分合之间 ,表现了这首词的“吞吐之妙”。古代重阳登高时有插茱萸 ,饮菊酒的习俗 ,以避灾祸(见梁吴均《续齐谐记》),王维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是而今呢?雨垂水漫,“寻篛笠”、“觅蓑衣”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洒脱的孟嘉天真的陶潜,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使自己可以逃脱“落汤鸡”的厄运 。“落帽孟嘉”照应上片的“龙山会上 ”。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却没有发觉。桓温让孙盛作风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后遂成为九日登高的韵事。“休官陶令”与上片的“东篱”相呼应。《宋书·隐逸传》说 :陶潜当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 ,赋《归去来》以见志”。对这样两个潇洒 、高洁的人,词人采用漫画的手法,涂抹出他们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最后,词以“都道不如归”作结。曾有人把这句词改了,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 :“与之自语人云,末句或传‘两个一身泥’,非也 。”他所以认为不是,是因为这样便成浅俗而无余韵的词文,使前两句对古人的雅谑得不到意趣的照应 。“不如归”者,多用于久客思家或久宦思隐的场合。这里却因承上雅人遇雨,体会他们的心意说 :与其“寻篛笠”、“觅蓑衣”,倒不如赶快回家去,便淋不着矣。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用笔既摇曳生姿,下语又冷隽可喜,不离谑雅风调,又收余味不尽的效果,所以为高。元人小令中颇多这类隽语。如卢疏斋《朱履曲》赋雪天饮酒听歌之乐,天云 :“这其间听鹤唳,再索甚趁鸥盟。不强如孟襄阳于受冷 !”结句有如奇兵突出,借孟浩然踏雪寻梅故事而别有意会,耐人寻味,与此词结尾可谓异曲同工。

诗人简介

康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生平未详。陶安世序其词,引与之自言:“昔在洛下,受经传于晁四丈以道,受书法于陈二丈叔易。”建炎初,高宗驻扬州,与之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秦桧当国,附桧求进,为桧门下十客之一,监尚书六部门,专应制为歌词。绍兴十七年(1147),擢军器监,出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除名编管钦州。二十八年,移雷州,再移新州牢城,卒。► 5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团栾小树。

天与香无数。

薄艳不禁风日苦。

剩著红油遮护。

移栽未到江南。

香山鼻观先参。

勾引老情偏醉,锦薰笼暖春酣。

江南稚女珠腕绳。

金翠摇首红颜兴。

桂棹容与歌采菱。

歌采菱。

心未怡。

翳罗袖。

望所思。

邯郸奇弄出文梓。

萦弦急调切流征。

玄鹤徘徊白云起。

白云起。

郁披香。

离复合。

曲未央。

琼闺钏响闻。

瑶席芳尘满。

要取洛阳人。

共命江南管。

情多舞态迟。

意倾歌弄缓。

知君密见亲。

寸心传玉盌。

问讯何郎,怎春风未到,却月横枝。

当年东阁诗兴,夫岂吾欺。

云寒岁晚,便相逢、已负深欺。

烦说与、秋崖归也,留香更待何时。

家住江南烟雨,想疏花开遍,野竹巴篱。

遥怜水边石上,煞欠渠诗。

月壶雪瓮,肯相从、舍我其谁。

应自笑,生来孤峭,此心却有天知。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楼头晚鼓。

佳人莫唱黄金缕。

良宵镫火还三五。

肠断扁舟,明日江南去。

离觞欲醉谁能许。

风前蝶闹蜂儿舞。

明年此夜知何处。

且插梅花,同听画檐雨。

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梧桐子,人在御街游。

凤宿云绡金缕带,龙池翠帐玉香球。

宫女后庭秋。

思师讲法华,众说积丘坟。

尝扰师子座,受降千人军。

犹嫌文字传,圣域未策勋。

欲唱江南曲,试披楚塞云。

良才大蔽牛,匠者宜挥斤。

箭锋或相直,对面同一欣。

古人得解脱,乃不厌多闻,归业阅故书,请以道眼分。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

雪花飞下。

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

归来也。

西风平野。

一点香随马。

排办张灯春事早。

十二都门。

物色宜新晓。

金犊车轻玉骢小。

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

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

满眼青山恨西照。

长安不见令人老。

东山未办终焉计,聊尔西来。

花苑平台。

倦客登临第几回。

连延复道通驰道,十二门开。

车马尘埃。

怅望江南雪后梅。

真个亲曾见太平。

元宵且说景龙灯。

四方同奏升平曲,天下都无叹息声。

长月好,定天晴。

人人五夜到天明。

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

烟淡黄昏,小移疏影横斜去。

暗香微度。

点缀梢头雨。

玉管休吹,更要留春住。

人何处。

对花无语。

望断江南路。

荔枝已成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点点飞香,见梅知道春心透。

怕寒不卷玉楼帘,羞与花同瘦。

手拈青枝频嗅。

诮冷落、蔷薇金斗。

翻惊绿鬓,不似芳姿,年年依旧。

绕破凝酥,满园桃李看看又。

江南幽梦了无痕,啼晕残襟袖。

鸳被有谁温绣。

怎敢更、十分殢酒。

伴君独自,几个黄昏,月明时候。

雪花一尺江南北。

薪尽炊无粟。

老仙活国拭刀圭。

十万人家生意、与春回。

天公一笑酬阴德。

赐与长生籍。

今朝雪霁寿尊前。

看我双亲都是、地行仙。

直柱倚冰弦。

曾见胡儿马上弹。

却笑琵琶风韵古,溅溅。

想像湘妃水一帘。

塞恨曲中传。

两折琴丝费玉纤。

不似江南风月好,厌厌。

拍手齐看舞袖边。

粉妆一捻和香聚。

教露华休妒。

今日在尊前,只为情多,脉脉都无语。

西湖雪过留难住。

指广寒归去。

去後又明年,人在江南。

梦到花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