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大剑山

武侯渭水屯兵日,司马秦中闲壘时。

远业自能兴汉室,重门何事守坤维。

刘吴逆峡终摧敌,钟邓缘崖亦济师。

自古存亡关付吒,谁言双剑击安危。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君家自在剑山外,莫浪江南劝路人。

蜀踞国上流,蜀固天下固。

欲为天下谋,护蜀风寒处。

极边植藩篱,黄牛白环戍。

中间屹垣墉,武休河池路。

近裹古剑关,峭绝鸟莫度。

屏蔽益梓夔,堂奥有门户。

天险以德强,地险以势阻碍。

王公设人险,颇牧与羊杜。

前茅元戎崔,当道卧老虎。

后距付君侯,万卷作干橹。

坤维巩金汤,国势重鼎吕。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御侮。

我闻大剑旁,小剑可驰鹜。

双轨来苏坡,半苇白水渡。

彻桑遍绸缪,迨此未阴雨。

毋谓天下壮,而恃一夫怒。

高堂挹横山,云木叫杜宇。

樽酒逢故人,重圆梦中语。

君不见细柳将军专号令,壁门不受天子命。

又不见隆中将备天下奇,屈致不可就见之。

丈夫意气类如此,达则守官穷守已。

斋坛未築国士去,军令已申美人死。

王翦定须六十万,李牧必遵前日轨。

扫门求见齐舍人,魏勃妄庸何足使。

武皇踞厕对卫青,淮南君臣暗欢喜。

寥寥古道不复见,后来捷径何纷纷。

炙手傥可热,舐痔未为勤。

金珠要结偏奴隶,鈇钺倒置由他人。

傲将军,今无矣。

杜预苞苴通贵近,裴度浮沉聊卒岁。

两贤屹立尚如斯。

哙等区区焉足计。

傲将军,今有之,我得见之喜可知。

行年六十未为老,三衙致位官非卑。

毛锥子,毋我欺。

妙年手折腾桂林枝,长钥大剑尔胡为。

十载安边功,书遍太常旗。

周宣方歌境土复,吉甫已赋明哲诗。

诏书星斗烂,驲骑风雷驰。

平生许国心,日莫恐倒施。

皂囊九扣阍,山立志不移。

时携一樽酒,山水自娱嬉。

傲将军,谁与同。

子真已去吴门市,杜陵不见天随翁。

赖有调傥朱,杖履时相从。

虎丘山头弄明月,姑苏台上吟清风。

为乐良有极,大义终无穷。

谨勿扁舟载西子,有时猎渭占非熊。

吾家歙石锋芒出,不但挫墨亦挫笔。

老懒作事苦不多,一笔才供两三日。

近知沈子艺希有,洗择圆齐易入手。

不论兔颖与羊毛,染墨试之能耐久。

礼乐三千成昨梦。

秃笔何止十八瓮。

长枪大剑正当时,毛锥子者直安用。

金渊万家籍百儒,学书用笔人岂无。

管城欲重连城价,请攜椽笔游江湖。

巨灵劈破苍山石,鞭起九龙入空碧。

山分两半合不成,夹住长江数千尺。

九道惊湍相击撞,雷声怒发谁敢当。

神蛟出没不可数,往往杀气摩穹苍。

呜呼蜀道行且难,剑门险似铁门关。

一夫可敌万夫勇,大开栈道通殽函。

固知长江当城壁,立此天堑限南北。

东南王气无穷年,此江未必成桑田。

君不见敌兵百万连艨艟,雄师出斗一扫空。

书生不能长钥与大剑,只坐帷幄收奇功。

十载炎方,同饮汉江,同为转蓬。

恨寻常会面,当年无分,三千余里,此地相逢。

宇宙英奇,幽并慷慨,肯事区区笔砚中。

男儿志,要长枪大剑,谈笑成功。

辕门醉卧秋风。

看落日旌旗掩映红。

爱朔云边雪,一声寒角,平沙细草,几点飞鸿。

湖海情怀,金兰气谊,莫惜琼杯到手空。

君知否,怕明朝回首,渭北江东。

武皇骑龙朝帝后,露湿铜仙古苔绣。

景初命名翁与仲,无复衣冠仍汉旧。

桓圭大剑高嵯峨,不动如山严镇守。

岂知屹立司马门,九鼎暗移司马手。

变迁陵谷亦何易,洛阳尘埃一回首,因嗟宠辱非可常,世间何者为长久。

君不见后来荆棘埋铜驼,坐想失身横陇亩。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

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