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

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的。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上阕头三句“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苏轼有“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江神子·冬景》),此处便化用了但感觉更深沉悲慨 。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随事触发。本意虽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来”两字神貌可鉴。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何以老迈自居,心情萧索至此呢?词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骑渡江 ”,率众南归后 ,正拟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不料竟沉沦下僚,辗转宦海。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况且朝廷苟安,北伐无期,旌旗未展头先白,怎能不“对别酒,怯流年呢?”“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惜别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联翩,情思奔涌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都不管 ”和“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了友人别后归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以西风喻恶势力,在辛词中不乏其例。如“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红》)归船何处去?联想更深一层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用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 。“征衫 ,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大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 》)的气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 ,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 》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 ,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 ,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正如清陈廷焯说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 ,⋯⋯ 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白雨斋词话》)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 。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 ”,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 ,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新符旧历。

交割新年余七日。

谁识春华。

元住东川太守家。

一年一曲。

拟尽形容无可祝。

愿似庭梅。

长向春风伴斗魁。

荣光休气天为瑞。

道祖当天传宝裔。

千年昌运此时逢,四海欢声今日沸。

蒙蒙香雾沾衣腻。

漠漠轻寒梅柳细。

封人长有祝尧心,从此年年并岁岁。

居家学道。

两事不成担阁了。

欲要修真。

不染浮华半点尘。

虚心实腹。

只此登仙真轨则。

功满朝元。

金阙寥阳化羽仙。

龟峰深处隐,岩壑静、万尘空。

任一路白云,山童休扫,却似崆峒。

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旋采生枝带叶,微煎石鼎团龙。

从容。

吟啸百年翁。

行乐少扶筇。

向镜水传心,柴桑袖手,门掩清风。

如何晋人去后,好林泉、都在夕阳中。

禅外更无今古,醉归明月千松。

笑中声远。

走向曲房花树畔。

拥在尊前。

顿觉春温却夜寒。

愿酬心满。

只得教伊频劝盏。

缓唱何妨。

贴体衫儿扑扑香。

十巡今止。

乐事要须防极喜。

||烛影摇风。

月落参横影子通。

粗茶淡酒。

五十狂歌供宴寿。

敬谢来何。

再得寻盟后日多。

终宵忘寐。

好事如何犹尚未。

子细沈吟。

珠泪盈盈湿袖襟。

与君别也。

愿在郎心莫暂舍。

记取盟言。

闻早回程却再圆。

清尊白发。

曾是登临年少客。

不似当年。

人与黄花两并妍。

来愁去恨。

十载相看情不尽。

莫更思量。

梦破春回枉断肠。

疏梅风韵。

不许游蜂飞蝶近。

要识芳容。

除向瑶台月下逢。

尊前一见。

换尽平生桃李眼。

却笑襄王。

楚梦无踪空断肠。

诗家清绝。

檐外森然苍玉节。

学易无思。

一笑窗前白玉妃。

何人共说。

山上青松松上雪。

更有谁知。

溪在门前月在溪。

银筝旋品。

不用缠头千尺锦。

妙思如泉。

一洗闲愁十五年。

为公少止。

起舞属公公莫起。

风里银山。

摆撼鱼龙我自闲。

惟熊佳梦。

释氏老君亲抱送。

壮气横秋。

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

利市平分沾四坐。

多谢无功。

此事如何到得侬。

同尘混世。

谁解忘言无酒醉。

混世同尘。

落魄逍遥甘分贫。

灵源不昧。

剩积无涯真宝贝。

不昧灵源。

一气清成要上天。

小桥秀绝。

露湿芙蕖花上月。

月下人人。

花样精神月样清。

谁言见惯。

到了司空情不慢。

丞相瞋无。

若不瞋时醉倩扶。

家门希差。

养得一枚依样画。

百事无能。

只去篱边缠倒藤。

几回水上。

轧捺不翻真个强。

无处容他。

只好炎天?作巴。

萍蓬行路。

来不多时还遣去。

会有重来。

还把清尊此地开。

隋河杨柳。

见我五年三执手。

红泪多情。

待得重来走马迎。

糟糠相乐。

早共梁鸿同隐约。

著籍天门。

隔品新封感帝恩。

满堂儿女。

妇捧金杯孙屡舞。

白发卿卿。

与尔尊前作寿星。

照人明艳,肌雪消繁燠。

娇云慢垂柔领,绀发浓于沐。

微晕红潮一线,拂拂桃_熟。

群芳难逐。

天香国艳,试比春兰共秋菊。

当时相见恨晚,彼此萦心目。

别后空忆仙姿,路隔吹箫玉。

何处栏干十二,缥缈阳台曲。

佳期重卜。

都将离恨,拚与尊前细留嘱。

东风催露千娇面。

欲绽红深开处浅。

日高梳洗甚时忄欠,点滴燕脂匀未遍。

霏微雨罢残阳院。

洗出都城新锦段。

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风颤。

深根固蒂。

天宝流霞光满济。

返照连天。

冉冉程程玄又玄。

无生无灭。

湛湛孤然明皎洁。

昕散云寥。

点破清虚上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