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yī cóng qì yú diào,shí zăi gān míng wáng。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wú yóu yè tiān jiē,què yù guī cāng làng。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zhòng qiū zhì dōng jùn,[suì,suí] jiàn tiān yŭ shuāng。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zuó yè mèng gù shān,huì căo sè yĭ huáng。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píng míng cí tiĕ qiū,bó mù yóu dà liáng。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zhòng qiū xiāo tiáo jĭng,bá [là,lá] fēi é cāng。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sì jiāo yīn qì bì,wàn lĭ wú jīng guāng。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cháng fēng chuī bái máo,yĕ huŏ shāo kū sāng。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gù rén nán yàn lì,jí jí míng gèng xiāng。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liáo yĭ yù hú zèng,zhì zhī jūn zĭ táng。

译文

自从放弃鱼钓生活,十余年来求见明王,

可叹无路踏上天阶,又想回那隐居之乡。

仲秋季节来到东郡,已见天上降下寒霜,

昨夜梦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黄。

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

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

四面郊野阴云笼罩,一望无边昏暗无光。

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故友您在匡城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正香。

姑且以我玉壶相赠,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注释

⑴大梁:战国魏都,唐时为汴州治所。却寄:回寄。匡(kuāng)城主人:即《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之“周少府”。匡城,唐滑州属县,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⑵一从:自从。鱼钓:指隐居生涯。

⑶十载:自开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献书阙下”(《感旧赋》序)至天宝元年(742)作此诗时,历时九载,“十载”乃举其成数。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

⑷谒(yè)天阶:谒见天子。天阶:登天的阶梯,这里指通向皇宫的台阶。

⑸沧浪(làng):水名,具体地址说法不一,这里指隐居之地。

⑹东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岑此行大抵沿黄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复由匡城至铁丘,再到汴州。

⑺雨霜:下霜,“雨”作动词。

⑻夜:一作“日”。故山:指作者的少室旧居。

⑼蕙(huì)草:香草。

⑽平明:天亮的时候。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北。

⑾拔剌(bá là):象声词。鹅鶬(cāng):雁的别称。

⑿阴气:阴冷的云雾。

⒀晶光,光亮。

⒁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变白。

⒂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烧枯草所纵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枯桑:枯干的桑叶。

⒃南燕:唐滑州胙城县(今河南延津东),汉代曰南燕县。胙城与匡城紧邻,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

⒄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⒅玉壶:取高洁之意。

⒆君子:指周少府。

赏析

诗歌一开头就回顾了自己十余年来坎坷的仕途经历及内心的苦闷彷徨。诗人“十五隐于高阳,二十献书厥下”(《感旧赋》),自开元二十三年出山,至此时已九年。“弃鱼钓”,说自己决心出仕,“十载”举其成数说于谓时间之长。“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两句概括了“十载干明王”的坎坷不退的经历,包含着屡遭挫折,不甘归去而又不得不归去的感叹。以上四句语意回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以颇为沉重的情调引起全诗。

  次四句承上文“归沧浪”写归程中的苦闷心情。诗人在秋日辞京远行,一路唯见寒霜遍地,这景物衬托了诗人失意时的心灰意冷。在归程中,诗人特别突出“昨夜”之“梦”来加以描写,借以表现对“故山”的留恋,而故山却是“惠草色已黄”。如同“鹅鶬昨夜鸡,蕙草色已陈”(《暮秋山行》),“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诗句一样,表现出岁月已晚,宿愿难酬的叹息,也反映出进退两难的心境。

  诗的以下八句承上继续写归程,而扣应题目“至大梁”,写到大梁后所见。诗人选定“薄暮”这一时间,有可能是写实,但也有以薄暮景色衬托沉重心情的用意。“仲秋萧条景”一句对大梁所见作了总的概括。以下便选择一些典型景物来写这样一个秋日薄暮的“萧条景”:南飞的鸿雁,阴暗的郊野,秋风和茅草,野火和枯桑,把大梁秋日的薄暮渲染得分外冷落凄凉。“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两句用极自然的语言极平常的形象,勾划出深秋郊野的典型环境诗人焦虑郁闷,百感交集的情怀通过这幅图景含蓄地烘托出来。

  诗的最后四句,称赞故友声名,赠玉壶以慰勉朋友要像玉壶之冰为官清正廉洁,呼应题目“奇”字。

  诗人西去长安干谒,失意东归,情绪十分低沉。此间的诗作中不止一次地对此有所抒发,如“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杆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如“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等等。《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一诗所表达的也是这种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闷。从表现上说,这篇作品与上引诗句一样,多以景习情,显得十分含蓄而又深沉。

背景

这篇作品为诗人离长安东行至大梁后的寄赠之作,创作于天宝元年(742)八月。

诗人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482篇诗文

诗文推荐

谁能采芹,不适有获。

果蓏树之,则食其实。

岂弟君子,孔敬且力。

不破古人玄关,面玄关自破。

不碎今时窠臼,而窠臼自碎。

鹫峰之衣烂却,西丘话无传。

簇簇上来,却之不回。

簇簇下去,留之不住。

於斯立片时,瞬目不扬眉。

赵州若在,倒行此令。

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冶父方丈,了无遮障。

拳踢相应,当仁不让。

妙转绵绵一脉通,谁知灭却临济宗。

住山三十载,潦倒福缘微。

全提一著,衲子攒眉。

我无为山之作,汝有铁磨之机。

自知水底难捞月,却倩丹青染污伊。

今朝当八月旦,衲僧眼亲手辨。

放出金刚前,射落天边雁。

蒸不熟,煮不烂。

捏不聚,拨不散。

解空不解深藏,惹得空中赞叹。

休赞叹,换却天下眼睛,只消一个木梙。

祖师门下,讨甚巴鼻,满耳春风浩浩地。

草木丛林,灯笼露柱,心空及第。

汝等诸人,因甚却来这裹瞌睡。

识君童稚时,而今君齿壮。

不见二十年,颜貌已非向。

亲戚多零落,欲语还悲怆。

更问平生,交久从涤水上。

君又滁水归,寄音倾桂酿。

傥复二十年,吾焉保无恙。

喫粥了,洗钵去,法尔圆成正规矩。

可怜叶氏怕真龙,却怪谢郎欺猛虎。

本常路,真实语,这僧且问如何悟。

从来鼻孔大头垂,不用安排兮自著处所。

秋气澄清,秋空如镜。

万籁沉寂,明月一轮。

尽大地人彻晓竞观,不知昧却自己光明。

九月二十五,聚头相共举。

瞎却正法眼,拈却云门普。

德山不会说禅,赢得村歌社舞。

阿呵呵,逻逻哩。

莫莫,拈出一条断贯索。

任从我佛及众生,撩天鼻孔都穿却。

纤纤不绝林薄成。

涓涓不止江河生。

事之毫髪无谓轻。

虑远防微乃不倾。

云官乃垂拱大君。

凤历唯钦明元首。

类上帝而禋六宗。

望山川而朝羣后。

地镜则山泽俱开。

河图则鱼龙合负。

我之天纲莫不该。

阊阖九关天门开。

卿相则风云玄感。

匡赞则星辰下来。

既兴室之三圣。

乃举唐朝之八才。

莘臣参谋于左相。

大老教政于中台。

其宜作则于明哲。

故无崇信于奸回。

袈娑在肩,柱杖入握。

未动六爻,全提一著。

分身是处相随,当面不须讳却。

井则有泉,渴者俯之。

燎之阳阳,寒者附之。

君子则高,吾则仰之。

面面相看,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有甚凭据。

倒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

恐伊不信是龙头,和书寄与三题草。

惟动有几,万变形之。

视听与方,难遏者私。

逼人上树拔却梯,推人入井覆却桶。

江湖用此恶心肠,谁云契义金兰重。

怪语颠言,开眼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