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liáng yuè rú méi guà liŭ wān,yuè zhōng shān sè jìng zhōng kàn。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lán xī sān rì táo huā yŭ,bàn yè lĭ yú lái shàng tān。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背景

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诗人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93篇诗文

诗文推荐

红粉佳人白玉杯。

木兰船稳棹歌催。

绿荷风里笑声来。

细雨轻烟笼草树。

斜桥曲水绕楼台。

夕阳高处画屏开。

百步桥南解缆初,香醪五木隔年储,不须合路寻鱼鲊,但向分湖问蟹胥。

劝郎莫饮黄支犀,劝郎莫听花冠鸡。

闻琴桥东海月上,乌夜村边开始乌末啼。

戗金砚匣衍波笺,日坐春风小阁前。

镂管簪花书小字,把郎诗学鲁?

编。

金衣楚雀白?

鸡,不住裴公岛上啼。

白马未嘶云屋外,红船先渡板桥西。

烟汀一抹蒹葭渚。

风亭两下荷花浦。

月色漾波浮。

波流月自留。

若耶溪上女。

两两三三去。

眉黛敛羞蛾采菱随棹歌。

绿杨眠后拕烟穗。

日长扫尽青苔地。

香断入帘风。

炉心檀烬红。

兰溪修祓禊。

上巳明朝是。

不许放春慵。

景阳临晓钟。

西湖十里孤山路。

犹记荷花处。

翠茎红蕊最关情。

不是薰风、吹得晚来晴。

而今老去丹青底。

醉腻娇相倚。

棹歌声缓采香归。

如梦如酲、新月照涟漪。

淮岸。

向晚。

圆荷向背,芙蓉深浅。

仙娥画舸,沾渍红芳交乱。

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

呼归伴。

急桨烟村远。

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

山终人不见。

客中奔走易蹉跎,学馆痴留月又过。

橙蟹醉斟知已重,莼鲈乡话忆人多。

吴陵今夜三更多,霅水明朝一棹歌,船在白苹亭下过,有无传语晒渔蓑。

柳丝无力。

冉冉萦愁碧。

系我船儿不住,楚江上、晚风急。

棹歌休怨抑。

有人离恨极。

说与归期不远,刚不信、泪偷滴。

软尘飞不到,过微雨、锦机张。

正荫绿池幽,交枝径窄,临水追凉。

宫妆。

盖罗障暑,泛青苹、乱舞五云裳。

迷眼红绡绛彩翠深偷见鸳鸯。

湖光。

两岸潇湘。

风荐爽、扇摇香。

算恼人偏是,萦丝露藕,连理秋房。

涉江。

采芳旧恨,怕红衣、夜冷落横塘。

折得荷花忘却,棹歌唱入斜阳。

淮岸。

向晚。

圆荷向背,芙蓉深浅。

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

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

呼归伴。

急桨烟村远。

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

曲终人不见。

倅廨偏宜置酒过,亭前花月至今多。

不知三影吟成后,可载兜娘此地歌?

香漠漠。

低卷水风池阁。

玉腕笼纱金半约。

睡浓团扇落。

雨后凉生云薄。

女伴棹歌声乐。

采得双莲迎笑剥。

柳阴多处泊。

尘土西风,便无限、凄凉行色。

还记取、明朝应恨,今宵轻别。

珠泪争垂华烛暗,雁行中断哀筝切。

看扁舟、幸自涩清溪,休催发。

白首路,长亭仄。

千树柳,千丝结。

怕行人西去,棹歌声阕。

黄卷莫教诗酒污,玉阶不信仙凡隔。

但从今、伴我又随君,佳哉月。

九里桥西落照衔,樱桃初熟鸟争qian。

须知美酒乌程到,遥见新塍一片帆。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

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愁。

知不。

空白头。

心事惊秋。

归兴满沧洲。

貂蝉虽出兜鍪。

功名有愧黑貂裘。

夷齐与盗跖总荒丘。

无非遽遽栩栩梦庄周。

空教笑倒江上烟雨汀鸥。

一琴一剑一童一鹤一花瓯。

自不须苦苦高卧元龙百尺楼。

著眼看翻云覆雨处豪杰总成羞。

牙旗金甲蹇驴破帽穷通一任前修。

五湖千万顷明月则尽可棹歌横钓舟。

赋此词,且以经事之后,重有所惜云春流两岸桃花,惊涛极目吞天去。

孤舟缆解,棹歌声沸,渔*掀舞。

云影西来,片帆吹饱,满空风雨。

怅淋漓元气,江南图画,烟霏尽,汀洲树。

天地此身逆旅,笑归来、满衣尘土。

功名无子,就中多少,艰危辛苦。

北去南来,风波依旧,行人争渡。

听沧浪一曲,渔人歌罢,对夕阳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