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④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⑥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及作者的感受。开篇三句点明时节。作者用物巧妙,石榴花开于五月,照应端午。 “画帘开、綀衣纨扇”写出气温特点,清爽宜人。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意在笔外,实质也含有“闲愁最苦”的意味,从反面见意。“儿女”三句写青年们争夸装束,兴高采烈,游人观渡,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虽纯系写景,却寓含深意。“纷纷”二字描绘出少年们争先恐后、兴高采烈的模样,词人这里用少年的年轻活跃为下文衬托自己的年老疏懒做铺垫。自己的“综衣纨扇”与儿女们的“新样钗符艾虎”对比鲜明,以儿女们的欢乐反衬出自己的无聊及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而“钗符艾虎”四字再次写实景点节令,切题之“端午”。“老大”与少年”、“慵”与“争”相对比、“作戏”与“旗鼓”相呼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旁观者的姿态。“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这里借自然景色的变化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之美。在这生龙活虎的“少年”的衬照下,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之情,隐然可感。
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及歌颂,对投粽民俗表示不认同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使作者对屈原的崇敬跃然纸上 。“忆平生”二句回想以前自己以屈原为楷模,但却生不逢时。“纫兰佩”、 “怀椒醑”则是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原生前的高风亮节。“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屈原的风俗属无稽之谈。 “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搞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蛟馋龙怒”暗指嫉贤谗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屈原若在今世,还会忧愤满腔再度投江的。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如今当政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只有长歌当哭而已。“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乃至绝望之情。
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咸淳三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有许多牢骚不平之气,便借屈原事一吐为快,创作此词。
一片湖光净。
被游人、撑船刺破,宝菱花镜。
和靖不来东坡去,欠了骚人逸韵。
但翠葆、玉钗横鬓。
碧藕花中人家住,恨幽香、可爱不可近,沙鹭起,晚风进。
功名得手真奇隽。
黯离怀、长堤翠柳,系愁难尽。
世上浮荣一时好,人品百年论定。
且牢守、文章密印。
秘馆词人能度曲,更不消、檀板标苏姓。
凌浩渺,纳光景。
说著成凄楚。
正尘飞、岷峨滟滪,兔嗥狐舞。
颇牧禁中留不住,弹压征西幕府。
便一舸、月汀烟渚。
四塞三关天样险,问何人、自辟_鼯路。
成败事,几今古。
荼_芍药春将暮。
最无情、飘零柳絮,搅人离绪。
屈指秋风吹雁信,应忆西湖夜雨。
谩岁月、消磨如许。
上下四方男子志,肯临歧、昵昵儿曹语。
呼大白,为君举。
拍手阑干外。
想回头、人非物是,不知何世。
万事情知都是梦,聊复推迁梦里。
也幻出、云山烟水。
白白红红虽褪尽,尽倡条、浪蕊皆春意。
时可醉,醉扶起。
瀛洲旧说神仙地。
奈江南、猿啼鹤唳,怨怀如此。
三五阿婆涂抹遍,多少残樱剩李。
又过雨、亭皋初霁。
惭愧故人相问讯,但一回、一见苍颜耳。
谁念我,鹪鹩志。
万里归朝去。
倚江亭、绿波碧色,一川晴絮。
赢得威名留草木,玉垒雪山高处。
未应减、平淮裴度。
见说金瓯书字久,待公来、便作商岩雨。
休忘却,蜀都赋。
旌旗回首在城暮。
听樯头、飞燕似把,人情低诉。
两两三三鸥鹭里,拍拍船儿一羽。
算惟有、清芬载取。
百万人家儿样恋,恨柳风、不为留连住。
离梦绕,沙堤路。
扑尽征衫气。
小夷犹、尊罍杖履,踏开花事。
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
叹芳草、舞台歌地。
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
何用洒,儿曹泪。
江南自有渔樵队。
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
寄语寒梅休放尽,留取三花两蕊。
待老子、领些春意。
皎皎风流心自许,尽何妨、瘦影横斜水。
烦翠羽,伴醒醉。
一段江南绿。
望依依、沙鸥起处,辋川横幅。
十里平郊人烟聚,掩映汀洲几曲。
试与问、隐君林屋。
花径竹门春窈窕,有苍颜绿鬓人如玉。
挥白羽,跨黄犊。
高情远继巢由躅。
向沧浪、濯缨垂钓,自歌还续。
手种陂塘千株柳,隔断红尘万斛。
算独有、渔舟来熟。
待约西施同载酒,趁桃花、浪暖相追逐。
寻胜地,访遗俗。
风定波纹细。
夜无尘、云迷地轴,月流天位。
摇裔飞来江山鹤,犹作故乡嘹唳。
清境里、伴人无睡。
应叹余生舟似泛,浪涛中、几度身尝试。
书有恨,剑无气。
从渠俗耳追繁吹。
抚空明、一窗寒簟,对人如砥。
梦倚银河天外立,云露惺惺满袂。
看多少、人间嬉戏。
要话斯心无分付,路茫茫、还有亲朋至。
应为我,倒罍洗。
雁向愁边落。
渺汀洲、孤云细雨,暮天寒角。
有美人兮山翠外,谁共霜桥月壑。
想朋友、春猿秋鹤。
竹屋一灯棋未了,问人间、局面如何著。
风雨夜,更商略。
六州铁铸从头错。
笑归来、冰鲈堪鲙,雪螯堪嚼。
莫遣孤舟横浦溆,也怕浪狂风恶。
且容把、钓纶收却。
云外空山知何似,料清寒、只与梅花约。
逋老句,底须作。
又是春残去。
倚东风、寒云淡日,堕红飘絮。
燕社鸿秋人不问,尽管吴笙越鼓。
但短发、星星无数。
万事惟消彭泽醉,也何妨、袖卷长沙舞。
身与世,只如许。
阑干拍手闲情绪。
便明朝、苍鸥白鹭,北山南浦。
笑指午桥桥畔路,帘幕深深院宇。
尚趁得、柳烟花雾。
我亦故山猿鹤怨,问何时、归棹双溪渚。
歌一曲,恨千缕。
唱彻阳关调。
伴行人、梅拂征鞍,晓霜寒峭。
金甲雕戈开玉帐,尊俎风流谈笑。
看策马、从容江表。
自是药阶苔砌客,卷经纶、且泛芙蓉沼。
襟量阔,江面小。
允文事业从容了。
要岷峨人物,後先相照。
见说君王曾有间,似此人才多少。
便咫尺、云霄清要。
四世三公毡复旧,况蜀珍、先已登廊庙。
但侧耳,听新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