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guĭ măo suì,xī yuán zéi rù dào zhōu,fén shāo shā [lüè,lüĕ],jĭ jìn ér qù。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míng nián,zéi yòu gōng yŏng pò shào,bù fàn cĭ zhōu biān [bĭ,bì] ér tuì。

岂力能制敌与?qĭ lì néng zhì dí yŭ?

盖蒙其伤怜而已。gài méng qí shāng lián ér yĭ。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zhū shĭ hé wèi ruòn kŭ zhēng liăn,gù zuò shī yī piān yĭ shì guān lì。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xī suì féng tài píng,shān lín èr shí nián。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quán yuán zài tíng hù,dòng hè dāng mén qián。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jĭng shuì yŏu cháng qī,rì yàn yóu dé mián。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hū rán zāo shì biàn,shŭ suì qīn róng zhān。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jīn lái diăn sī jùn,shān yí yòu fēn rán。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chéng xiăo zéi bù tú,rén pín shāng kĕ lián。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shì yĭ xiàn lín jìng,cĭ zhōu dú jiàn quán。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shĭ chén jiāng wáng mìng,qĭ bù rú zéi yān?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jīn bĭ zhēng liăn zhĕ,[pò,păi] zhī rú huŏ jiān。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shuí néng jué rén mìng,yĭ zuò shí shì xián!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sī yù wĕi fú jié,yĭn gān zì cì chuán。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jiāng jiā jiù yú mài,guī lăo jiāng hú biān。

译文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注释

⑴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⑵道县:今湖南县道县。

⑶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

⑷边鄙:边境。

⑸与:通“欤”,吗。

⑹昔岁:从前。

⑺庭户:庭院。

⑻洞壑(hè):山洞,沟壑。

⑼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

⑽晏:晚。

⑾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⑿戎旃(zhān):战旗,一说为军帐。

⒀典:治理、掌管。
⒁见全:被保全。

⒂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⒃绝:断绝。

⒄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委符节:辞官。

⒅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刺船:撑船。

⒆将:带着。就:靠近。

⒇湖:一作“海”。

赏析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元结任道州刺史。此诗的小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癸卯年十二月,广西境内被称作“西原蛮”的一群强盗发动了武装暴乱,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达一月余,其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诗人简介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15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几年豢虎费提虞,一旦芟夷快决疽。

黼扆可曾轻赫怒,金瓯幸示失枝梧。

戎车喜奏肤公捷,独柳宁烦伛偻诛。

更愿清朝惩往辙,剩须汲折奸觎。

钟一击,耳根塞,赤肉团边去个贼。

有人问我解何宗,瞬若多神面门黑。

翠岩示徒,千古无对。

关字相酬,失钱遭罪。

潦倒保福,抑扬难得,唠唠翠岩,分明是贼。

白珪无玷,谁辨真假。

长庆相谙,眉毛生也。

以退藏心,邀丘壑老。

唱酬之间,意已足考。

我以倦翼,故应知还。

高躅凛然,庶几是攀。

世间示必无皋夔,九疑虞舜不可追。

武皇锐意开绝漠,推锋乃亦有卫霍。

嗟哉格物本一理,雇人所用何如耳。

笔工在昔本市傭,束毫传筦求售同。

谁云进技不进道,意匠辄与欧褚通。

虔州刺史募佳笔,双筦何堪须百日。

星驰一骑到长安,试手凤池随弃掷。

老奴恂栗丞相嗔,能用此笔能几人。

原窥翰墨减工制,必使挥毫夸入神。

斗杓春回开电笑,橐签果符人所料。

中山聚族傥未殚,束帛那容及年少。

是知人才用舍识惟一心,皋夔卫霍无古今。

妍媸能否俱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

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毘陵。

未知当年新淦果何若,正恐钟卫二王无合作。

君不见此老一去知几年,当时鉴裁无复传。

纷纷鸡毛抱筩卖,恰费书傭三十钱。

示大家身,为帝王母。

与佛同生,福兼寰宇。

万国欢悰庆诞弥,蟠桃何止宴瑶池。

阆苑瀛洲。

金谷重楼。

算不如、茅舍清幽。

野花绣地,莫也风流。

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

酒熟堪*。

客至须留。

更无荣、无辱无忧。

退闲一步、着甚来由。

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十二作元僧明本词。

案词综谓此词见呜鹤余音,但检鸣鹤余音卷六并未注

雪余寒退。

惟有青松在。

春不加荣寒不悴。

用舍如公都耐。

流肪磊落龟蛇。

会留红日西斜。

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桃花。

这里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

直饶佛到来,未免退身有分。

扭碎东山鼻孔,牵断佛眼耳轮。

一等施呈毒手,腕头力重千钧。

饫饕示味,饱听圆音。

汉室威仪重复见,紫芝香散碧岩春。

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齐向苑傍看,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

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

尘埃抖擞无余事,却忆磻溪旧钓竿。

倦客平生行处,坠鞭京洛,解佩潇湘。

此夕何年,来赋宋玉高唐。

绣帘开、香尘乍起,莲步稳、银烛分行。

暗端相。

燕羞莺妒,蝶绕蜂忙。

难忘。

芳樽频劝,峭寒新退,玉漏犹长。

几许幽情,只愁歌罢月侵廊。

欲归时、司空笑问,微近处、丞相嗔狂。

断人肠。

假饶相送,上马何妨。

张侯白,李侯黑。

硬如绵,软如铁。

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

有邦事神,享帝为尊。

内心致德,外示弥文。

嘉玉效珍,主以量币。

恭钦伊何,惟以宗祀。

勿谓吾身,有才有德。

可以安世,可以益国。

不善用之,鲜不为忒。

所以古人,戒之在得。

杖擿春烟暖向阳,烦君为我致盈筐。

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

紫甲采从泉脉畔,翠牙搜自石根傍。

雕胡饭熟bu餬软,不是高人不合尝。

阴极而阳生,力穷而位转。

苍龙退骨而骧,玄豹披雾而变。

要将三世佛髑髅,穿作数珠子一穿。

莫道明头暗头,真个日面月面。

直饶你斗满秤平,也输我卖贵买贱。

槃里明珠,不拨自转。

我本白丁,恩及童孩。

虽由先德,亦自书来。

汝诚博古,为世实才。

时或未遇,又何慊哉。

月旦升堂,无可垂示。

便恁麽散去,诸人未必灵利。

且向秤锥上,捏出些子汁,贵图有具滋味。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瞿昙住西域,说法度群生。

群生所依怙,目以不动尊。

惟其不动故,群动皆摄受。

是时波旬种,百千万眷属。

排拫摧毁辱,蜂发雨矢集。

瞿昙如须弥,蜉蠓如予何。

亦如太虚空,云翳自变灭。

砥柱中惊波,古今无少损。

不动而坐胜,妙力固如是。

子道已末法,衲子沈世纷。

竞为住院计,匪利即趋名。

就常不待招,逐有栈豆恋。

实师住神居,四众所归向。

云何得归向,以师清修故。

虽为众归向,不作患失想。

翩然挈瓶锡,去若释峤云。

亦如箭辞弦,势若不可挽。

自师扫积弊,群魔尚遗种。

瞿昙昔去世,政以波旬故。

师行不回首,彼魔所愿欲。

虽无末法病,或昧不动意。

请答四众心,请为神居地。

柅车折蜚锡,山立镇故栖。

须弥自悲恙,太虚自空旷。

冲波沄沄去,砥柱屹不知。

群魔今末势,残雪行见晛。

我心寂不动,是瞿昙智力,是子大法权。

我不为子道,子道可概举。

庸酌四众心,为子说此偈。

瞿昙设住世,与子同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