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注释

(1)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郑燮在官署中给自己的弟弟的第一封家书。

(2)以…为:把…作为。

(3)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4)了了:明白。

(5)方寸:指人的内心。

(6)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7)即:立刻。
(8)与:和。
(9)与:相关。
(10)孰:谁。

(11)如:比得上。

(12)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13)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14)愈:越。

(15)探:探讨,探寻。

(16)出:显露,明白。

(17)研:钻研。
(18)入:深入。
(19)往:前行。
(20)穷:穷尽。
(21)虽:即使。

(22)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23)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24)功:努力。

(25)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洒然:畅快的样子。

(26)《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27)四鼓:四更,凌晨1~3时。

(28)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

(29)岂:难道。
(30)以:因为。
(31)过:过目。

(32)了:结束,完结。

(33)再:第二次。

(34)迄:始终,一直。

(35)且:况且。
(36)辄:就。
(37)陋:弊端。
(38)即:就。

(39)《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

(40)以:认为。
(41)为:是。

(42) 会:包围。

(43)观:观赏。

(44)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

(45)耳:罢了。

(46)没分晓:不懂道理。

(47)钝:迟钝,愚笨。

(48)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49)及:以及。

(50)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51)亦:也。
(52)复:又。

(53)寓目:观看,过目。

(54)悉:都。
(55)贮:贮藏。

(56)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

(57)不得:不能够。

(58)洒然:畅快的样子。

(59)与我何与也:相关[1]  。

(60)暇:空闲。
(61)然:但是。
(62)惟:只有

诗人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49篇诗文

诗文推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中一种芙蓉别,只恐鹅黄学道妆。

者村叟,能杰斗,踞胡床,一不守。

临机拶著火星飞,惊起须弥颠倒走。

空山一草庐。

住来忘岁月。

孤身同梦幻,两鬓任霜雪。

纷纷蛮触争,颇若大琐屑。

予虽知其然,不欲有分别。

金盘磊磈大如瓜,照乘骊珠未足夸。

大矣芳苞美实,烂然红脸璨朝霞。

臙脂细擘浆流液,珠琲轻挥路带华。

一冼宿酲牙颊爽,瑶池如宴母仙家。

点尽苍苔色欲空。

竹篱茅舍要诗翁。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听软语,笑衰容。

一枝斜坠翠鬟松。

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

一冬二冬,你侬我侬。

暗中偷笑,当面脱空。

虽是寻常茶饭,谁知米裹有虫。

岂不见南泉道夜来好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天上月,三月盈兮三五缺。

湖中月,无缺无圆无生灭。

天上月,虾蟇妖精敢作孽。

湖中月,能使痴蟇踪影没,岂是蟾兔不如龙,不知龙有何秘诀。

甓社湖中看明月,湖中天上双皎洁。

湛卢令我书大字,老来百事懒且拙。

惟有作字气如虹,写罢森森清彻骨。

神龙见之应骧首,共伴寒光千古揭。

夜夜明月照我字,我字照湖两相埒。

更得湛卢著佳句,便与盂城成三绝。

元正一旦,万事成办。

大乘小乘,井索钱贯。

更问佛法如何,也是秦时{左车右度}轹鑽。

有一鸟雏,凌寒独宿。

若逢云雨,两两相逐。

芹堂风景几经过,匝坐红蕖倚绿荷。

下箸惯尝子味,开樽仍费雪儿歌。

官移催我离群去,梦境思君乐事多。

雁足寄诗情未薄,却惭属和付羊何。

烟鬟敛翠。

柳下门初闭。

门外一川风细细。

沙上暝禽飞起。

今宵水畔楼边。

风光宛似当年。

月到旧时明处,共谁同倚阑干。

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

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

耳未聋。

得酒犹能双脸红。

一尊谁与同。

长塘湖,一斛水中半斛鱼。

大鱼如柳叶,小鱼如针锋,水浊谁能辨真龙。

今朝又是六月半,记得一则旧公案。

拄杖子吞却法身,露柱在傍偷眼看。

看不看,拈起秦时{左车右度}轹鑽。

万别与千差,吾道以一贯。

满窗寒影云生岳,一枕秋声雨滴阶。

乘船走马,去死一分。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一尺水,一丈波,五百生前不奈何。

不落不昧商量也,依前撞入葛藤窠。

阿呵呵,会也麽。

若是你洒洒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

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间唱哩啰。

紫帽之峰兮高且巍,白云一片兮空依依。

我有兄兮在海湄,三月不见兮使我心悲。

明明在上。

其仪有序。

终事靡諐。

收铏撤俎。

乃升乃降。

和乐备举。

天德莫违。

人谋是与。

敬行礼达。

兹焉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