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译文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

注释

⑴胡城县:唐时县名,故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⑵县宰:县令。朱绂(fú):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⑶生灵:生民。

赏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444篇诗文

诗文推荐

松漠骄无信,渔阳广聚兵。

移书侮中国,决意背齐盟。

直气轻轺入,英辞左衽惊,虏归烽火灭,宇县复升平。

春渠鍼绿秧,秋畦压黄云。

积忧稍缓带,转手俄空囷。

况彼东人子,右田灼焚。

算缗方趣辦,蒙袂须劝分。

谁为本根虑,天高闻不闻。

休惜骑鲸人已远。

风流都被仍云占。

腰下锦条缠宝剑。

光闪焰。

人间莫作牛刀看。

见说河阳花满县。

相邀更约疏狂伴。

幸有小蛮开小燕。

须少款。

玉堂此去知非晚。

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月礼已周,云和将变。

爰献其醑,载迁其奠。

明德逾隆,非馨是荐。

泽沾动植,仁覃宇县。

悯化真人,重阳师父,头头物物皆通。

归期预指,语话似心风。

果应南京行上,升霞后、教训臧公。

岐阳镇,顶冠下界,为我再传功。

华亭城西现,救予疾苦,气布身中。

在文登云上,显出慈容。

县宰尼庞虎见,经顷刻、复返天宫。

真实事,古今希罕,自是足人崇。

夹池一丛竹。

垂翠不惊寒。

叶酝宜城酒。

皮裁薛县冠。

湘川染别泪。

衡岭拂仙坛。

欲见葳蕤色。

当来菟苑看。

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荒年丝价贵阳市,未敢议寒衣。

天风吹我到丹青,不觉春华又再经。

芝叟采来云冉冉,茶仙尝后水泠泠。

溪山信美瑯右琊景,宇宙无穷岘首亭。

登者固多公不朽,老衰得附凤凰翎。

使君情素。

念我明朝行县去。

一醉相留。

和气欢声到小楼。

暂时南北。

莫唱渭城朝雨曲。

此去农郊。

收拾童儿五衤夸谣。

行县山迎舸,论兵云绕旗。

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

——杜甫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

——李之芳翟表郎官瑞,凫看令宰仙。

——崔彧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

——杜甫数语欹纱帽,高文掷彩笺。

——李之芳兴饶行处乐,离惜醉中眠。

——崔彧单父长多暇,河阳实少年。

——杜甫客居逢自出,为别几凄然。

——李之芳

炎方信巨丽,海峤弥光辉。

冲波迅交属,断岫相围。

铜乳隐云穴,金膏被石碕。

青林互缭绕,玉草竞芳菲。

岭戍接丹徼,县斋当翠微。

褰开尽洲岛,偃卧同岩扉。

高阁只自闭,鸣琴方独挥。

心和物皆定,欲静神来依。

灵境邈难测,异人游岂稀。

虚无翡翠盖,仿佛芙蓉衣。

安邑傥可累,吾将从此归。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真常应物要方圆。

且随缘。

行功全。

眼正心明,认得化工权。

日用无私当直养,浩气满,现胎仙。

一时庆会兴无边。

透重玄。

永绵绵。

照彻人间,幻境岂能坚。

便约故园堪久计,观八水,玩三川。

奇哉至理,常净常清。

易知易晓难行。

要做神仙,须索认此为凭。

休别搜玄搜妙,便登心、遣欲忘情。

无染著,更无憎无爱,无竞无争。

悟后触来不动,觉无中尺地,悉皆归宁。

日月同官,昼夜团聚光明。

不神而神显现,驾祥云、奔赴蓬瀛。

朝玉帝,显真功,清静道成。

遐哉庙略,赫矣台臣。

横戈碣石,倚剑浮津。

风丘佛箨,日域清尘。

岛夷复祀,龙伯来宾。

休兵宇县,献馘天闉。

旆海凯入,耀辉震震。

怀仁抱义。

五帝三皇因此治。

抱义怀仁。

天下生灵一体亲。

勤参道德。

建国成家为法则。

道德勤参。

更与修身作指南。

尊学尚矣。

道亦遐哉。

启图观秘。

辟苑兴才事高东序。

义迈云台。

峨峨德傅。

灼灼英台。

复礼曲台。

反乐宣榭。

阙文内举。

輶轩外驾。

结朋千里。

从师百舍。

坠典必修。

阙祀咸荐。

回鸾献爵。

摐金委奠。

肆士辨仪。

胥人掌县。

髣髴神踪。

徘徊灵睠。

玑衡干霄极,裘葛参岁功。

荣瘁均一气,何独悲秋风。

往哲不我待,今俗谁与同。

渥彤易槁木,鬓有鬒忽飞蓬。

丈夫秉壮节,自信无终穷。

愿勒义和鞭,长击扶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