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guī zhōng shăo fù bù zhī chóu,chūn rì níng zhuāng shàng cuì 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hū jiàn mò tóu yáng liŭ sè,huĭ jiāo fū xù mì fēng hóu。

译文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赏析

作品赏析

【注解】:1、凝妆:盛妆。2、悔教:悔使。【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刘学锴)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3篇诗文

诗文推荐

柳絮风翻高下飞。

雨笼晴、香径尚泥。

女伴笑、踏青好,凤钗偏、花压鬓垂。

乱莺双燕春情绪,搅愁心、欲诉向谁。

人问道、因谁瘦,捻青梅、闲敛黛眉。

翠鬟斜幔云垂耳。

耳垂云幔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

昏昏睡晚春。

细花梨雪坠。

坠寻乘花细。

颦浅念谁人。

人谁念浅颦。

妾家住在湘江曲,门枕湘江春水绿。

年年长是暮春时,两岸垂杨啼布谷。

自君话别湘江头,独上层楼弹箜篌。

蛾眉不扫远山碧,满堤芳草春正愁。

举头不见君,但见湘江云。

江云散复聚,妾心空如熏。

举头不见君,但见湘江水。

江水云复回,妾颜为谁美。

湘江云,湘江水,云水悠悠何日已。

举头望君君未归,门前杨柳空依依。

脆管繁弦无觅处,小楼空掩遥山。

柳丝直下曲阑干。

海棠红欲褪,玉钏怯春衫。

_酒不成芳信断,社寒新燕呢喃。

雕盘慵整宝香残。

绮疏明薄暮,帘外雨潺潺。

马如飞。

归未归。

谁在河桥见别离。

修杨委地垂。

掩面啼。

人怎知。

桃李成阴莺哺儿。

闲行春尽时。

荡妻怨独守。

卢姬伤独居。

瑟上调弦落。

机中织素余。

自羞泪无燥。

翻觉梦成虚。

复嗟长信阁。

寂寂往来疎。

昼景。

方永。

重帘花影。

好梦犹酣,莺声唤醒。

门外风絮交飞。

送春归。

修蛾画了无人问。

几多别恨。

泪洗残妆粉。

不知郎马何处嘶。

烟草萋迷。

鹧鸪啼。

马如飞。

归未归。

谁在河桥见别离。

修杨委地垂。

掩面啼。

人怎知。

桃李成阴莺哺儿。

闲行春尽时。

明镜圆花发。

空房故怨多。

几年留织女。

还应听渡河。

昼景。

方永。

重帘花影。

好梦犹酣,莺声唤醒。

门外风絮交飞。

送春归。

修蛾画了无人问。

几多别恨。

泪洗残妆粉。

不知郎马何处嘶。

烟草萋迷。

鹧鸪啼。

雪花飞暖融香颊。

颊香隔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

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

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

迟开恨不归。

海内风流一瞬倾,彼苍难问古今争。

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须歌铁板

竹叶响南窗。

月光照东壁。

谁知夜独觉。

枕前双泪滴。

蜘蛛作丝满帐中。

芳草结叶当行路。

红脸脉脉一生啼。

黄鸟飞飞有时度。

故人虽故昔经新。

新人虽新复应故。

湘水旧言深。

征客理难寻。

独愁无处道。

长悲不自禁。

逢人憎解佩。

从来懒听音。

唯当有夜鹊。

南飞似妾心。

花信风寒,绮窗深、匆匆禁烟时节。

燕子乍来,宿雨才晴,满树海棠如雪。

黛眉准拟明朝画,灯花翦、妆奁双叠。

负佳约、鹊还误报,燕应羞说。

宝镜将圆又缺。

从涩尽银簧,怕吹鸣咽。

一霎梦魂,也唤相逢,依黯断云残月。

古来多少春闺怨,看薄命、无人如妾。

软绡帕、凭谁寄将泪血

彩云空,香雨霁。

一梦千年事。

碧幌如烟,却扇试新睡。

恁时杨柳阑干,芙蓿池馆,还只似、如今天气。

远山翠。

空相思,淡扫修眉,盈盈照秋水。

落日西风,借问雁来未。

只愁雁到来时,又无消息,只落得、一番憔悴。

缥蒂缃枝,玉叶翡英,百梢争赴春忙。

正雨后、蜂黏落絮,燕扑晴香。

遗策谁家荡子,唾花何处新新妆。

想流红有恨,拾翠无心,往事凄凉。

春愁如海,客思翻空,带围只看东阳。

更那堪、玉笙度曲,翠羽传觞。

红泪不胜闺怨,白云应老他乡。

梦回羁枕,风惊庭树,月在西厢。

杨柳和烟翠不分,东风吹雨上离樽。

鹍弦调急难藏恨,燕子楼高易断魂。

锦子书成春梦游远,玉壶泪满夜灯昏。

马蹄想过长亭路,细与萧郎认去痕。

钗燕*将缥缈春。

十分春恨入眉频。

粉绵休拭镜奁尘。

葱指试拈琼管怯,绣衾翻与兽炉亲。

为题闺怨定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