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尊中酒,堪为别。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现在,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

[7]弹铗:敲击剑柄。

[8]汉坛旌(jī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

[11]楚楼:即兰台。故址在今湖北江陵。

[12]庾(yǔ)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赏析

这首词写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时年三十八岁,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四句的本意仍然是作者心中不平的发展。因为辛弃疾渡江南来,梦寐以求的是率兵北伐,与金人决战,或是作一些与抗金事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但南宋王朝却不敢重用他,虽然在地方上做到了一路的军政长官;但却与他本人的根本意愿相反,这种忧郁与不平,经常在词里流露出来。从词中的描写来看:这位王君是拥有“江坛旌节”的一路长官,作者以很大的热情,鼓励他“马革裹尸当自誓”,以驰骋战场,为国捐躯为荣;同时,告诫了他的朋友“娥眉伐性”的苟安生活是可耻的。全词激昂沉郁,愤懑与不平隐含在曲折之中。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天上飞鸟,问谁遣、东生西没。

明镜里、朝为青鬓,暮为华发。

弱水蓬莱三万里,梦魂不到金银阙。

更几人、能有谢家山,飞仙骨。

山鸟,林花发。

玉杯冷,秋云滑。

彭殇共一醉,不争毫末。

鞭石何年沧海过,三山只是尊中物。

暂放教、老子据胡床,邀明月。

火云影裡一叶落,玉鉴光中便见秋。

一任秋来又秋去,大江依旧向东流。

无变易,有来由。

塞鸿何处,白鹭沧洲。

数声渔笛烟村晚,狼籍断霞闲钓舟。

秋意冷然,对宇宙、一尊相属。

君看取、都无凝滞,天机纯熟。

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笑何曾、一事上眉头,萦心曲。

兴不浅,船明玉。

人更健,巾横幅。

问人间底处,升沉迟速。

气压暗岩虹半吐,眼明平楚云相逐。

但年年、屈指问西风,_新_。

御兵戈刀,斧不能斫。

经大劫水,火不能著。

姊夫小舅有来由,佛面猪头何处求。

二百年来龟岭下,三山依旧水东流。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

诗句好,余膏馥。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红蓼花香夹岸稠。

绿波春水向东流。

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

一杯销尽两眉愁。

沈侯销瘦。

八咏新题就。

惆怅酒醒兼梦后。

带眼如何复旧。

几时一叶兰舟。

画桡鸦轧东流。

新市小桥西畔,有人长倚妆楼。

一派秋声,年年向、初寒时节。

早又是、半天惊籁,满庭鸣叶。

几处捣残深院日,谁家敲落高楼月。

道声声、总是玉关情,情何切。

斗云起,偏激烈。

随风去,还幽咽。

正归鸿帘幕,栖鸦城阙。

闺阁幽人千里思,江湖旋客经年别。

当此时、寂寞倚阑干,成愁结。

苒苒飞云横画阑。

黄昏烟雨满江干。

小梅香浅不禁寒。

楼上风轻帘不卷,酒红销尽昼妆残。

玉人斜拈一枝看。

一笑相携,且休管、兔升乌坠。

那更是,可人宾客,未饶崔李。

金叵罗中__莹,玉玲珑畔歌珠缀。

望湖光、一片浸韶光,真双美。

云彩襞,能纤细。

云絮聚,能黏腻。

料出山归岫,等闲间尔。

碧沚风流人去后,石窗景物春深里。

算邯郸、客梦几惊残,炊犹未。

双崖若争妍,秀色日相射。

游人夸水东,挥榜渡清泻。

潺潺溪边风,五月自潇洒。

中流望南北,河汉自天下。

嗟予水乡客,尘土困蹈藉。

江湖久怀归,无地税征驾。

临流动长想,照影久悲咤。

沧洲倘有归。

功业付高谢。

晓傍苍崖,滴寒露、研朱点易。

五十四卦为归姝,惟幽人吉。

彼美人兮春上下,如吾徒者山南北。

辨一生、坚壁卧烟霞,诗无敌。

人间世,胶中漆。

功名事,刀头蜜。

放乾坤醉眼,看朱成碧。

曾共梅花相尔汝,尽教雪后无消息。

莫怕寒、容易嫁东风,春狼藉。

岁岁为公寿,著语不能新。

自公持节北去,我亦有遐征。

坐我碧瑶洞府,被我石楠嘉荫,冰柱向人清。

待屈西风指,王事有期程。

我尝闻,由汉水,达河津。

痴牛呆女会处,应有泛槎人。

便向汉川东畔,直透银河左界,去上白云京。

袖有传婿研,我欲丐余芬。

午转槐阴,正炎暑、侵肌似醉。

问何处、披襟散发,解衣扬袂。

傍沼茅亭杨柳绿,倚崖草阁梧桐翠。

唤玉人、纤手掬清泉,生凉意。

开枕簟,浮瓜芰。

琼液浅,歌喉细。

对文禽雪鹭,助成幽致。

十顷碧莲潇洒国,万竿修竹清凉世。

算此时、情绪有谁同,吾侬自。

汉东流。

江之汭。

逆徒蜂聚。

旌旗纷蔽。

仰震威灵。

乘高骋鋭。

至仁解网。

穷鸟入怀。

因此龙跃。

言登泰阶。

魂梦断,难寻觅。

断虹霁雨,余霞送日,帘卷西楼月上。

银河风静夜无波,天亦为、云軿相访。

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

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

汝水向东流,楚水从南至。

皆归大海中,咸淡同一味。

顶门具眼底衲僧,试向其中辨浅深。

露驿星程,又还控、西风征辔。

原自有、孔璋书檄,元龙豪气。

蜀道尚惊鼙鼓后,神州正在干戈里。

佐元戎、一柱稳擎天,襄之水。

功名事,山林计。

人易老,时难值。

看新丝一发,甚吾衰矣。

转首从游十五载,关心契阔三千里。

便秋空、边雁落江南,书来未。

登黄楼,望黄州,黄州望不见,楼下水东流。

水流何可留,浮云更悠悠。

伤心泽畔客,憔悴楚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