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划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寿觞庭户,正柳明桃炫。
拟斫江鱼鲙银线。
被春风吹入,花锦城中,惟有梦,时到轻轩翠_。
归来春已过,桃柳成阴,但喜庭闱镇强健。
更得故人书,遗我瑰词,应重记、去年相见。
望白鹤朱霞杳难攀,谩芳草如烟,青青河畔。
多士富文治,明良际盛时。
骚坛先佩印,策阵已搴旗。
西极蹄千里,南溟翼四垂。
疾雷天地板,崩岳鬼神移。
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
阴何须大赏,鲍谢只平欺。
尺壁光难掩,华钟乡发迟。
人游丹杜窟,凤哕碧梧枝。
汉室方虚席,枚徙复擅词。
数承恩诏见,直赴重官位。
黄阁登清要,苍生息旧疲。
星辰侵屐鸣,桃本傍阶墀。
珂里豪家逐,铜驼乐部随。
行歌金騕裹,醉舞玉参差。
杜曲花偏满,蓬亚酒不辞。
弓开射熊馆,剑倚化龙陂。
秀彦居同寀,轩车出共驰。
侯门相杂还,寒素独吁嘻。
斋榻应容下,仙舟可待追。
亦惭才莫逮,终负志难衰。
攀附羞萝芒,傍徨向路岐。
未酬题柱与,徒抱練丝悲。
幽谷音独梁,监车力尚搜。
泥途淹騄駬,荆汪困黄鹂。
睍还求友,胜骧欲避羁。
愁吟长铗伴,间梦矮阗如。
缝掖今谁贵,乘桴任所之。
短章非善颂,聊以展吾私。
牛驾重车逢恶路。
奈人不顾艰难处。
加力用鞭鞭不住。
鞭不住。
牛儿忽作人言语。
你为养家予受苦。
我今怜汝须词诉。
你若今生心不悟。
心不悟。
我身便是将来汝。
撩乱江云雪欲飞。
小轩幽会酒行时。
佳人喜得鸳鸯侣,豪客争题鹦鹉词。
歌舞地,喜追随。
歙州端恨外迁迟。
谪仙狂监从来识,七步初看子建时。
阆苑瀛洲。
金谷重楼。
算不如、茅舍清幽。
野花绣地,莫也风流。
却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
酒熟堪*。
客至须留。
更无荣、无辱无忧。
退闲一步、着甚来由。
但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
十二作元僧明本词。
案词综谓此词见呜鹤余音,但检鸣鹤余音卷六并未注
春台路古,想店月潭云,鸡鸣关候。
巾车尔久。
记湘累降日,留词劝酒。
不是行边,待与持杯论斗。
算吾寿。
已待得河清,万古晴昼。
京国事转手。
漫宫粉堆黄,髻妆啼旧。
瑶池在否。
自刘郎去后,宴期重负。
解事天公,道是全无又有。
浯溪友。
笑浯溪、至今聱叟。
当年文焰。
蜀锦词华烂。
年正少,声初远。
手攀天上桂,书奏蓬莱殿。
人尽道,洛阳盛事今重见。
千尺青苍干。
直节凌霄汉。
天未识,应嗟晚。
饮残长寿盏,归奉春皇燕。
金叶满。
擗麟且受麻姑劝。
老眼静中看。
知我其天。
纷纷得失了无关。
花柳乾坤春世界,著我中间。
世念久阑珊。
随寓随安。
人情犹望衮衣还。
我愿时清无一事,尽使公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