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译文

拂晓,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的运行,傍晚,隆隆的鼓声催促月亮的上升。

京城里,嫩黄的春柳映照着刚更换的新帘,赵飞燕的香骨久已埋葬在皇陵。

鼓声锤碎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秦皇汉武也不能再听到这官街的鼓响。

任由您翠黑的头发变作芦花般模样,只有鼓声与终南山一起厮守京城,日久天长。

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回荡。

注释

1.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据《马周传》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2. 隆隆:指鼓声。转日:指太阳升起。

3. 月出:指月亮上升。

4. 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这句暗示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换。

5.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6. 磓(duī):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

7. 孝武:汉武帝刘彻。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长生的帝王。

8. 从:伴随。翠发:黑发,指年轻。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

9. 中国:指京都长安。

10.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

11. 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唐宪宗与宰相们谈到神仙时,问:“果真有神仙吗?”李藩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学仙术、求长生,效果如何,你看看历史记载就知道了。”事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当时,李贺正任职长安,必有所闻,便借街头的鼓声,赋此诗来回答宪宗的问话。

诗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243篇诗文

诗文推荐

维犠维牲,以炰以烹。

植其鞉鼓,洁彼铏羹。

孔硕北俎,于穆厥声。

肃雍示相,福禄来成。

备物典册,乐之鼓钟。

拜而受之,极其肃雍。

司言司实,各以职从。

行地有庆,兴天无穷。

司历告时,惟孟之春。

爰举时祀,旅于有神。

鼓钟既设,珪帛具陈。

阜蕃蔗物,以福我民。

荡荡天门,金铺玉户。

采旄翠旌,流苏葆羽。

千官影从,迺导迺辅。

都人从亲,填道呼舞。

昨宵困倒床上,直至五鼓方甦。

今日升堂,言句都无。

且望大众,智不责愚。

兴爵奠斝,载虔载恭。

笾豆静嘉,于乐鼓钟。

礼备三献,神具醉止。

孰埚神德,扬光纷委。

星冠鹤氅賸威仪,新纳官钱得归。

惭愧三茅老兄弟,一生木石草为衣。

汝能传家,一第已及。

使进而为,不患无立。

奈何亲老,奉亲为急。

莫待异时,徒然涕泣。

掖庭颁官,于位有四。

嚖彼小星,抚以德惠。

熙焉如春,育焉如地。

庆礼聿成,靡弗咸喜。

首善京师,灼于四方。

孙我髦士,金玉其相。

饮酒乐曲,吹笙鼓簧。

勉武徒御,观国之光。

吴兴有君子,淡如朱丝琴。

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

嗟余与夫子,相避如辰参。

(退翁官于蜀,余在京师,余归而退翁去。

及余官于吴兴,则退翁亡矣。

)犹喜见诸郎,窈然清且深。

异时多良士,末路丧初心。

我生不有命,其肯枉尺寻。

半世惯歧路,不怕唱阳关。

朝来印绶解去,今夕枕初安。

莫是散场优孟,又似下棚傀儡,脱了戏衫还。

老去事多忘,公莫笑师丹。

笔端化,胸中锦,两消残。

江湖水草空旷,何必养天闲。

久苦诸君共事,更尽一杯别酒,风露夜深寒。

回首行乐地,明日隔云山。

檐外浮岚{堧土换日}惊动堆,道人清眼为渠开。

餐钱官薄何须计,直为南山亦合来。

净因大觉琏师,以阎立本画水官遗编礼公。

公既报之以诗,谓某:汝亦作。

某顿首再拜次韵,仍录二诗为一卷以献。

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

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阎子本逢掖,畴昔慕云渊。

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爱之不自已,笔势如风翻。

传闻贞观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国贡青莲。

诏令拟王会,别殿写戎蛮。

熊冠金络额,豹袖拥幡aa44。

传入应门内,俯伏脱剑弮。

天姿俨龙凤,杂沓朝鹏鳣。

神功与绝迹,后世两莫扳。

自従李氏亡,群盗窃山川。

长安三日火,至宝随飞烟。

尚有脱身者,漂流出东关。

三官岂容独,得此今已编。

吁嗟至神物,会合当有年。

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

信应一篇诗,皎若画在前。

行婆能击涂毒鼓,远近闻之皆胆怖。

唯有南泉与赵州,同死同生殊不顾。

阿呵呵,伎死禅和不奈何。

曲江宴罢注官旋,亲旧肥家有酒舡。

我老学农虽未遂。

谷分一石准羊肩。

默默亡言,灵灵见根。

鼓挝涂毒,香烧返魂。

物物无心影受镜,尘尘出碍声逾垣。

臬官难称是闽中,遗爱堂堂得比公。

姓字丹青太史笔,岁时笾豆素王宫,一生姜桂那时辣,百死江湖必向东。

从古仁贤有家世,名郎台阁已生风。

草堂三鼓梦游仙,到蓬壶阆苑。

正白云满地无人扫,信幽圃,香风旋。

群真朝列黄金殿。

醉流霞琼*宴。

顿觉来一片清凉意,似明月,山头见

开天门,闢地户。

震法雷,击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