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444篇诗文

诗文推荐

帘下严君卜,窗间少室峰。

摄生门已尽,混迹世犹逢。

山薮师王烈,簪缨友戴颙.鱼跳介象鲙,饭吐葛玄蜂。

紫饱垂新椹,黄轻堕小松。

尘埃金谷路,楼阁上阳钟。

野耗鸢肩寄,仙书鸟爪封。

支床龟纵老,取箭鹤何慵。

别久曾牵念,闲来肯压重。

尚馀青竹在,试为剪成龙。

东寺西城,南山北海,心中好结良因。

庵名金玉,堂建号全真。

廊舍清风明月,圆无漏、不落沉沦。

门清净,云朋霞友,燕处得申申。

无为环堵里,小松疏竹,初种新新。

向宝花台上,异事惊人。

眺望蓬莱山岛,又何必、别觅长春。

堪图画,芝川一境,马钰略铺陈。

珍重妙观师,书来再三读。

不蒙促归计,乃忧旷笺牍。

疑师未相知,待我尚尘俗。

窃闻构新殿,东畔建廊屋。

圣像已完布,舍利应祈祝。

其余虽未备,想亦渐周足。

凡事在臻牢,慎勿尚遄速。

堂基不厌高,磉窠须剩筑。

间架莫求大,却须择良木。

椽桷贵稠直,楣栱要恒笃。

但得规摹成,不忧无人续。

五年纵未就,十年亦示蹙。

今生不能了,后世亦修复。

中庭要宽广,从舍须团簇。

堂前种杉桧,方丈植慈行。

冬青绕周遭,夏初香馥郁。

松篁又次之,潇洒快脸腹。

园中开数径,晚步散踡跼。

沿阶种药苗,乘间采盈掬。

川芎并地黄,幽兰间甘菊。

泡水须麦门,熬汤要莺粟。

蘘莪并狗杞,可以备蔬蔌。

葵藿及鸡冠,可以悦心目。

橘柚耀金苞,钥旗资茗粥。

四时皆要用,一奴长灌沃。

地形或褊隘,后墙可展扑。

东荣有园池,幽小类棋局,长土可载削,凡材宜斩斸。

使之稍清旷,可以蠲烦溽。

秋至芙蕖红,春来鸭头渌。

拨刺有鲂鲤,优游栖雁骛。

菱芡交加生,藻荇参差畜。

采嚼齿牙香,牵挽襟裾绿,楞以娱宾朋,可以施水陆。

穿渠绕吾院,高下相联属。

畎引发新声,潺湲若山谷。

细事宜先治,大道在勤督。

晨经劝群庶,夜讲诲幽独。

午间略行道,睡魔可降伏。

智灯照昏迷,慧刀破贪欲。

若夫润泽事,在师更崇肃。

为山贵覆篑,弹冠重初沐。

荤羶勿放人入,酒会当还逐。

诸宅或相混,此诗可约束。

庶令百里人,外悦更心服。

从善若转圜,慕义如凑幅。

悟者味醍醐,昧者隔纱縠。

病者解颠倒,强者销仇毒。

昆虫与草芥,一一沾慧福。

顾此区区心,提孩已怀蓄。

十三听先训,观音为眷属。

二十学於寺,有意重盖覆。

诵书小松下,夜惊老僧宿。

老僧睡不称,冥心生毁讟。

梦一白衣人,戒言勿轻触。

凌晨来谢我,道此颇惭恧。

因知此大缘,圣心已潜属。

故余昔欲仕,先此治轩垫。

无端赴辟书,万里走炎燠。

因缘论时事,乍荣复深辱。

连延未能归,非敢恋方谷。

上欲荣二亲,次欲芘诸族。

妻封子可任,行将谢微禄。

屯邅累见迫,神灵若相促。

前日除永甯,君恩殊委曲。

风物似京华,民醇无犴狱。

月给五十千百万,岁租三百斛。

兹事为未了,力辞求倅睦。

尚念虽近乡,官身甚羁拲。

黾勉终此任,庶几堪退缩。

驱驰六十年,今朝方自赎。

可为林下游,放旷比麋鹿。

幽园创书馆,诸子弄黄轴。

静室爇名香,与师评梵竺。

寺僧必钦向,师应勤训育。

童蒙傥来叩,我亦当善告。

四季饮乡人,三冬辦民浴。

其八m老姑与老姊,就可报恩鞠。

季弟与群姓,日可讲驭穆。

人生能几何,此乐难尽录。

惟师本英豪,少小已良淑。

传经建精蓝,饭众迈高躅。

飘然西北来,声华满京毂。

名山及钜院,诸公意勤缛。

师皆力辞避,许我归林麓。

兹惟吾二人,密约有昔夙。

然能蹈此语,沙金石中玉。

吾身方困踬。

师誉正彪襮。

吾归不为艰,师退良难卜。

飞云谩出山,至宝欣还匵。

素志幸已酬,忘言目相瞩。

幽显若相佑,成就在忽倏。

内外期两立,缁素更纯熟。

惟吾二人者,可以共藏六。

松江多波涛,西山呜橡桷。

台岭夸石梁,庐阜诧飞瀑。

与师结真赏。

轻举效鸿鹄。

相将老此身,啸歌随寝餗。

数终或归去,任缘顺所欲。

却观今日事,犹如梦中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