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译文

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

难道想要吃鱼鲜,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

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注释

①衡门:衡,通“横”,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又闻一多《风诗类钞》曰:“东西为横,衡门疑陈城门名。”

②可以:一说何以。栖迟:栖息,安身,此指幽会。

③泌(bì):泌:“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④乐饥: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闻一多《神话与诗·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

⑤岂:难道。
⑥河:黄河。

⑦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⑧宋之子: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赏析

许多解诗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如朱熹《诗集传》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也。唯能甘贫,故无求。唯能无求,故甘贫。”这一观点即使不像闻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说鱼》),至少也有些酸腐。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这一观点与上古民歌的创作实情格格不入,正如《康衢谣》、《击壤歌》明显地属后世文人假托原始歌谣一样。让上古民歌谈安贫乐道未免有些滑稽。

  倒是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此诗兴象,认为当属情诗的看法较为贴切。按闻先生意见,“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邶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泌水之岸,乃男欢女爱之地,“泌”与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亦非指腹饥,而是性之饥渴;更关键的是,“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或结配”(闻先生的观点见《说鱼》、《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由是,则诗意已明:

  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此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此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加厚了诗意。

  《陈风》中多为情诗,说明陈地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如今田野谩抛春。

红雨掩衡门。

懒读诗书,欠伸扶杖,几案任生尘。

从教便向东山老,谁知是个中人。

莫怪年来,倦寻城市,嫌我性情真。

阶前萱草开丹花,竹根乱笋生如麻。

幽居无言感物华。

衡门流乱车马绝,绕舍阁阁喧鸣蛙。

延首直城西,花飞绿草齐。

迢遥隔山水,怅望思游子。

百啭黄鹂细雨中,千条翠柳衡门里。

门对长安九衢路,愁心不惜芳菲度。

风尘冉冉秋复春,钟鼓喧喧朝复暮。

汉家宫阙在中天,紫陌朝臣车马连。

萧萧霓旌合仙仗,悠悠剑佩入炉烟。

李广少时思报国,终军未遇敢论边。

无媒守儒行,荣悴纷相映。

家甚长卿贫,身多公干病。

不知身病竟如何,懒向青山眠薜萝。

鸡黍空多元伯惠,琴书不见子猷过。

超名累岁与君同,自叹还随鹢退风。

闻说唐生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春到衡门病滞苏。

力强犹可驾柴车。

少年狂望一时无。

清坐不堪肌起粟,高谈还喜唾成珠。

红裙痴笑雪如须。

四诗之作,句新而词伉。

两轴之书,意轩而神王。

合此名迹,奇变万状。

予得此诗,季春既望。

风激海而溅雾,月穿云而崩浪。

开函卷舒于小万有之上,作而叹曰,是可以领略山川之清壮矣。

予方望紫烟之岫,具黄篾之舫,友二妙于百载,寓三叹于一倡。

正使持此而列衡门之素壁,亦足对云锦之九叠,而夸瀑布之千丈也。

西风响高明树,乡梦去帆前。

稚子衡门下,先茔乱叶边。

老来多一出,归去恰经年。

海燕巢何晚,秋期落尔先。

槐院风清,藓阶尘净,日长镇掩衡门。

葛帷藤簟,石枕竹夫人。

不作南柯痴梦,要来往、月窟天根。

花阴转,闲关幽鸟,啼破一窗云。

起来盘膝坐,松风沸鼎,花雪浮春。

便洗除胸次,多少凝尘。

更喜秋原有秫,快准备、小瓮清尊。

东篱下,黄花香里,颠倒白纶巾。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

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

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

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

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

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

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君胡为乎衡门下,偃卧中园号桑者。

满床图史安得贫,鸭阑鹤栅供萧洒。

比邻大贾谁过从,柴桑篮舆多从容。

生徒散去亦不索,退院老僧方打钟。

我独来寻一二友,如君悠悠吾且朽。

烹葵剥枣饶盘餐,不妨案头权设酒。

有酒便堪酬酒徒,白头能傍酒家胡。

人间何许快意事,大叫一掷成枭卢。

清商旧谱新声续,还唱江南《采菱曲》。

曲声半落风雨边,人影蹒跚灭华烛。

今人之乐乐未央,古人一往谁能将。

我怀古人色凋丧,出门空觅江都相。

荒丘野蔓谁家宫,玉钩斜上吹凄风。

欲将衰白变美好,八公山上皆青草。

何如诸公达者为,使我一饮成淋漓。

客散吾留雨如注,好君正在萧飒处。

还将旧事仔细论,惟有邗江之上潮来去。

仙尔事修谒,篮舆近村。

田夫不避客,袖手立衡门。

茫茫古人中,我爱原子思。

食粟岂云饱,衣裘岂应时。

憔悴衡门下,弹琴唱逸诗。

大夫适何来,驷马行。

入门即长叹,念子病何危。

贫病固不同,发言忽若斯。

谁为同门生,白首不见知。

望丹东沁北,淡流水、绕孤村。

对几树疏梅,十分素艳,一曲芳樽。

谁堪岁寒为友,伴仙姿、孤瘦雪霜痕。

翠竹森森抱节,苍松落落盘根。

铜瓶水满玉肌温。

此意与谁论。

渐月冷芸窗,灯残纸帐,夜悄衡门。

伤心杜陵老眼,细看来、只似雾中昏。

赖有清风破鼻,少眠浮动吟魂。

萧萧两鬓吹华发,老眼全昏。

徙倚衡门。

岁晚寒消涧水痕。

含情更觉沧洲远,欲语谁论。

窈窕孤村。

细雨梅花只断魂。

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

即今双鬓已如丝。

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楼迟。

不妨沉醉典春衣。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士有避世者,高居浙江源。

王室方横溃,斯人独孤骞。

抱琴倚衡门,清风拂朱弦。

举世莫能屈,乃独诣任延。

扫门为辱,尺牍情屡宣。

意义有相激,权位非所先。

周公下白屋,斯礼自古然。

区区功曹檄,何足致高贤。

建光悖祖德,封爵逮阉竖。

忠良坐荼毒,陨涕盈道路。

南巡既不返,狡窟宁久固。

功成十九侯,事已非细故。

■闻用骨鲠,乃以浮阳疏。

中官既世袭,山阳更娇妒。

时事亦可知,君子独未寤。

美哉吴长史,衡门掩秋露。

衡门喜见过,相与话行色。

江左昔之官,鄱阳饱从役。

重湖绕官舍,尘不到旌戟。

绿水平朱栏,青山临画鷁。

鱼来城市富,雁下沙汀黑。

玉楮光动毫,琼杯香泛席。

固知足优游,但恐少宾客,聚散宁易忘,登临傥相忆。

善问伊何。

惠音孔韶。

肇允衡门。

翻飞宰朝。

肃雍芳林。

芬响凌霄。

穆矣和风。

育尔清休。

旅食京华,蜀道天难,邯郸梦回。

笑白衣苍狗,悠悠无定,黄尘赤日,扰扰何为。

长铗休弹,瑶琴时鼓,倦鸟谁教强去来。

衡门下,幸良辰良友,同酒同诗。

功名少壮为期。

柰身外升沉自不知。

算人间难得,还丹大药,山中尽有,老树清溪。

蕙帐云空,石田苔满,应被山灵怪去迟。

春来也,向故园回首,归去休迷。

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

即今双鬓已如丝。

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楼迟。

不妨沉醉典春衣。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