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①一自:自从。

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背景

这首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北青墩溪旁的寿圣院。越州在当时也盛产牡丹。当然,越州牡丹无法同诗人的故乡洛阳牡丹相比,这不仅仅是由于“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第一也”(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更主要的是,洛阳是自己的故乡,洛阳牡丹自己故乡的牡丹,这当中不仅仅是对名花的赞赏,更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但到了绍兴六年,故乡沦陷已经整十年,洛阳牡丹,只能是诗人心中遥远的记忆了。面对眼前的越州牡丹,他更加怀念故乡的牡丹。故土沦陷,复国无望,加上自己已到人生暮年,心衰力竭、老态龙钟,等带着他的,将是客死他乡的悲惨命运。实际上,诗人在两年后即去世,年仅四十八岁。由此可见,这首《牡丹》可视为诗人的绝笔,他是诗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园,忧国怀乡的内心独白,借着这株异乡的牡丹,含蓄而凄婉地表达了出来。葛胜仲谓陈与义晚年诗作“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诗人一生学杜,这首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杜甫通过与天宝乐工李龟年的昔日交往来抚今思昔,概叹安史之乱个家国带来的灾难,抒发自己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则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皆是“独立东风看牡丹”强烈的弦外之音。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与《江南逢李龟年》也极为相似。
  在结构上,全诗四句,前两句忆昔,后两句伤今;前两句概述,后两句特写。皆融情入景,也都成功地化用古人的成句。前两句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但比岑参诗加入了时代色彩,忧愤更加深广。作为一个效力边幕的文士,岑参诗中中主要表达故乡的思念,并暗含功业未就无颜还乡的感慨。陈与义的《牡丹》除了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外,更加入时势因素,交代诗人有家难归的原因,山河破碎、故国沦陷之故是由于“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其中的“路漫漫”不仅是道路的修远,更有着人为的阻隔。当然其中暗含着对宋庭苟且求和、不图恢复的愤慨,这和他的名作《伤春》题旨相同:“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只不过《伤春》作于南渡初期,还有余勇可贾。《牡丹》作于沦陷十年之后,作者心力俱疲,只能暗中作此伤感概叹了。
  后两句化用张唐英《题传舍诗》“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张商英,四川新津人,北宋仁宗时御史,宰相张商英之兄,张商英少时亦受学于唐英。神宗熙宁元年(1067)春,张商英丁忧服除,由四川往开封赴任。途径洛阳,此时牡丹盛开。洛阳府尹带着僚属皆去观赏牡丹,府衙空荡荡的。此时仁宗的昭陵刚刚落成,英宗又刚刚去世。张唐英对洛阳府尹此时赏花之举感慨万分,在邮传(公家招待所)写了一首七绝:“先帝昭陵土未干,又闻永厚葬衣冠。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洛阳府尹闻讯后,慌忙至书谢罪并馈礼品,张唐英不受而去。此事见于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陈与义也是洛阳人,在此用洛阳牡丹之典,自然十分贴切,而且比张唐英的诗意更加深刻,忧愤也更加深广。张诗意在指责地方官员不知国礼,在国丧期间仍雅兴不见,不知收敛。而陈诗已不是对一般官员的指责,而是暗讽整个宋庭不知亡国之恨,避于江南一隅,不图进取收复失地;所指陈的也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时代的灾难。当然,作者的感叹也不是对地方官员的不知国礼、不知收敛,而是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所以说比张诗更加忧愤深广!所以也任过中书舍人的南宋大臣楼钥在读过张诗后感叹说:“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简斋诗笺叙》)。

诗人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666篇诗文

诗文推荐

庆事集朋亲,孙枝喜气新。

歌云停碧落。

舞雪眩青春。

暖日花君子,清樽酒圣人。

一春行乐地,不负牡丹辰。

夕阳无赖小桥西,春事阑珊意亦迷。

锦里门前溪好浣,黄陵庙里鸟还啼。

焚追螺甲教香史,煎带牛酥嘱膳。

万宝千钿真可惜,归来直欲满筐携。

尽日看诗只掩扉,出门细雨怕沾衣。

杏花已露胭脂色。

燕子如何却未归。

波际插翠筠,离离似清籞.游鳞到溪口,入此无逃所。

斜临杨柳津,静下鸬鹚侣。

编此欲何之,终焉富春渚。

金行在节,素灵居正。

气肃霜严,林凋草劲。

豺祭隼击,潦收川镜。

九谷已登,万箱流咏。

秦皇酒瓮边,古有钓鱼矶;

我来必竟日,时挈双鲤归。

白鹭真可人,常先孤棹飞。

高咏江练句,今人忆玄晖。

江湖性终在,平地难久居。

渌水雨新涨,扁舟意自如。

河身萦疋素,洪口转千车。

愿言弃城市,长竿夜独渔。

懒思久废诗,拨不堪酒。

强颜水石间,滥迹宾主后。

不知白浪翻,但怪青山走。

莫随使车尘,岂畏严城斗。

斗南楼阁舞祥云。

为寿几多人。

有酒恰如东海,年年为满金尊。

无双治行,儿童咏德,草木沾仁。

只把空虚三院,亦须笑傲千春。

栽时白露,开时谷雨。

培养工夫良苦。

闲园消息阿谁传,算只是、司花说与。

寒梢一拂,芳心寸许。

点破凡根宿土。

不知魏紫是姚黄,到来岁

春堤长,春草浅,此地吴王曾走犬。

猎场四面围画旗,红炬照辇还宫迟。

割鲜夕宴谁共食,台上西子非樊姬。

春苑年来草仍绿,韩卢已去多麋鹿。

君不见汉皇纵狗殊有功,逐兔直到乌江东。

灵园同佳称。

幽山有奇质。

停采久弥鲜。

含华岂期实。

长愿微名隐。

无使孤株出。

度桥犹徙倚。

坐石未倾壸。

浅草开长埒。

行营绕细厨。

沙洲两鹤逈。

石路一松孤。

自可寻丹灶。

何劳忆酒垆。

节运同可悲。

莫若春气甚。

和风未及燠。

遗凉清且凛。

视手谈欢乐。

子观之迷错。

本运玄机。

个却为戏谑。

作。

言作。

怎解

波中植甚固,磔磔如虾须。

涛头倏尔过,数顷跳鯆cr.不是细罗密,自为朝夕驱。

空怜指鱼命,遣出海边租。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

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腕弱复低举。

身轻由回纵。

可谓写自欢。

方与心期共。

逼汉敞岩,缘云结飞阁。

东山草树曛,致足登临乐。

晓来露湿仙衣,盛开更比初开重。

春风也惜,?然薄怒,不堪摇动。

天上人间,我许唯有,司花会种。

想年年京洛,红尘紫陌,都占断、繁华梦。

醉里依稀有语,只清诗、可为光宠。

有香万斛,从今准备,公来迎送。

风雨难凭,彩云回首,总成无用。

唤玉壶、留取一枝春在,作中庵供。

占断雕栏只一株。

春风费尽几工夫。

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

娇欲语,巧相扶。

不妨老斡自扶疏。

恰如翠幕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