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⑶亲朋:亲戚朋友。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将门子弟君独贤,一从受命常在边。
未至三十已高位,腰间金印色赭然。
前日承恩白虎殿,归来见者谁不羡。
箧中赐衣十重馀,案上军书十二卷。
看君谋智若有神,爱君词句皆清新。
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
云中昨夜使星动,西门驿楼出相送。
玉瓶素蚁腊酒香,金鞭白马紫游缰。
花门南,燕支北,张掖城头云正黑,送君一去天外忆。
说著成凄楚。
正尘飞、岷峨滟滪,兔嗥狐舞。
颇牧禁中留不住,弹压征西幕府。
便一舸、月汀烟渚。
四塞三关天样险,问何人、自辟_鼯路。
成败事,几今古。
荼_芍药春将暮。
最无情、飘零柳絮,搅人离绪。
屈指秋风吹雁信,应忆西湖夜雨。
谩岁月、消磨如许。
上下四方男子志,肯临歧、昵昵儿曹语。
呼大白,为君举。
犹记端门外,鞭袖五更寒。
一声天上钟柝,金锁掣重关。
君向紫宸上阁,我侍玉皇香案,都号舍人班。
梦觉帝乡远,相对两苍颜。
玉围腰,金系肘,绣笼鞯。
乡人衮衮严近,五马度荆山。
收拾五湖气度,卷束蟠胸兵甲,春意满人间。
天锡公纯嘏,气象自平宽。
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
流芳不待龟巢叶,(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之碧筒酒。
)扫白聊烦鹤踏枝。
醉里便成欹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
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