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去,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在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心情并不舒畅,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尝令湖城,晚得儿子古桂,因为赋此添盆瓣喜万家传。
满意掷金钱。
仙果休嗔生晚,灵椿最得春偏。
隆颅犀角,丹砂一指,玉润松坚。
看取翰林枝叶,却如东海当年。
人命无常,看青云、雨过山水。
韶华尽过了,百年如梦,有似希夷。
忘情绝爱念,好把意马心猿牢系。
绵绵密密。
有似出息。
常不保入息。
十年一似修真理。
做神仙、万无一失。
门生莫生疑。
若有纤毫虚谬,马风罚作阴山为鬼。
心行常不昧。
遍十方、观照天地。
累成功行,自有金童来认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
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
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
时惊鼠回鼠令鼠,飞上千丈松。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石宫隆石。
古穴下彻海,视之寒鸿濛。
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
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
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
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
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
礊礊雨点大,金髇轰下空。
暴光隔云闪,仿佛亘天龙。
连拳百丈尾,下拔湖之洪。
捽为一雪山,欲与昭回通。
移时却扌窟下,细碎衡与嵩。
神物谅不测,绝景尤难穷。
杖策下返照,渐闻仙观钟。
烟波濆肌骨,云壑阗心胸。
竟死爱未足,当生且欢逢。
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