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蔡中郎坟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gŭ fén líng luò yĕ huā chūn,wén shuō zhōng láng yŏu hòu shēn。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jīn rì ài cái fēi xī rì,mò pāo xīn lì zuò cí rén。

译文

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注释

⑴蔡中郎坟: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据《吴地志》载,蔡邕坟在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尚宜乡互村。

⑵零落:衰颓败落。

⑶“闻说”句: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太平御览》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里诗人在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张衡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也应该有后身。

⑷昔日:往日;从前。

⑸“莫抛”句:蔡邕曾赏识王粲,欲以藏书赠之,诗人感伤今日无爱才如蔡邕者,所以这样说。心力,指精神与体力。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赏析

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是寄慨遥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这首《蔡中郎坟》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不妨参读并赏。

  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将,死后葬在毗陵尚宜乡互村(毗陵即今常州)。这首诗就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慨。

  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蔡邕卒于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七百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这里隐隐透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这种感慨,又正是下文“今日爱才非昔日”的一条引线。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故实。殷芸《小说》记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原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推测。如果单纯咏古,这一句似乎应当写成“闻说中郎是后身”或者“闻说张衡有后身”。而诗中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枢纽,诗人写来毫不着力,可见其艺术功力。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这两句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慨,是全篇主意。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曾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卓被诛后,蔡邕也瘐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作者当时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慨;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日”,即使用尽心力写作,也没有人来欣赏和提拔,根本不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

  这两句好像写得直率而刻露,但这并不妨碍它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种由高度的概括、尖锐的揭发和绝望的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艺术境界。熟悉蔡邕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具体遭遇的人,都不难体味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这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连蔡邕的时代都算爱才,那么“今日”之糟践人才便不问可知了。正因为这样,末句不是单纯慨叹地说“枉抛心力作词人”,而是充满愤激地说“莫抛心力作词人”。诗中讲到“中郎有后身”,看来诗人是隐然以此自命的,但又并不明说。这样,末句的含意就显得很活泛,既可理解为告诫自己,也可理解为泛指所有怀才不遇的士人,内涵既广,艺术上亦复耐人寻味。这两句诗是对那个糟践人才的时代所作的概括,也是当时广大文士愤激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

背景

汉末文人蔡邕,死后葬在毗陵(今常州)尚宜乡互村。此诗写景切春令,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春温庭筠自吴中返长安途径常州时。

诗人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90篇诗文

诗文推荐

大矣哉文,道合南薰。

包含六义,洞究三坟。

傍通造化,察变声闻。

垂其懿范,万一之分。

天锡吟笺慰老怀,笔花文藻卷中开。

二分者有如此,一世之雄安在哉。

疁邑坟荒惟宿草,玉堂人去几秋槐。

诗仙应赴诗家供,一殿寒斋定一来。

禁烟禁火禁心猿。

真息调来永永绵。

云水不游芳草径,身心岂著杏花天。

为人勿作坟中鬼,学我能修物外仙。

异日大丹成九转,腾空何必打秋

削平伪邦,嗣兴鸿业。

礼乐交修,仁听雇洽。

柔祗坟享,量币攸揶。

侑坐延灵,神休允答。

诗名动帝畿,身谢亦因诗。

白日只如哭,皇天得不知。

旅坟孤fb岳,羸仆泣如儿。

多少求名者,闻之泪尽垂。

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

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

中郎常有怀,生不识所恃。

登朝虽厚禄,当食每忘馈。

念昔鞠育劳。

嗟今出处异。

倚门岂不待,两求终莫致。

乳乌思反哺,哀鸣自垂翅。

百草摇春晖,宁无谢生意。

洒血向穹壤,解组出台寺。

驰驱咸雍郊,历访经行地。

至行感神明,精神通梦寐。

悠悠大道傍,亲息忽相值。

紫绶拜北堂,白头归长嗣。

悲忻叙契阔,恍如隔生事。

四纪世路殊,一朝板舆侍。

兹事昔未有,闻者共惊喟。

帅守为之言,诏趣还官次。

当年二千石,宠名非所利。

仕或便乡关,安用竹符使。

蒲中母家近,自屈为粹贰。

受命慰慈颜,腾装惬归思。

既徇报德心,亦安效官智。

觞以万寿荐,衣成五彩戏。

无复兴寒泉,何须赋大隧。

令人及圣善,孝慈两不匮。

赠言述高风,庶用激忠义。

公归兜率,局面屡变。

青云交绝,珠履客散。

白传草堂,裴公经院。

僧定未起,樵柯将烂。

老鹤倦飞,不慕霄汉。

驽马恋主,非贪豆栈。

风雨忧愁,常占春半。

昔倚山岳,今悲露电。

语犹在耳,事不如愿。

病忆故乡,一筇易办。

受恩莫报,迟回眷眷。

入西州门,泪流被面。

知音永已,弦断琴爨。

袖香告辞,用写缱绻。

东莞为著姓,奕代皆隽哲。

强学取科第,名声尽孤揭。

自为方州来,清操称凛冽。

唯写坟籍多,必云清俸绝。

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与月。

札吏指欲胼,万通排未阕。

楼船若夏屋,欲载如垤eJ.转徙入吴都,纵横碍门闑.缥囊轻似雾,缃帙殷于血。

以此为基构,将斯用贻厥。

重于通侯印,贵却全师节。

我爱参卿道,承家能介洁。

潮田五万步,草屋十馀楶.微宦不能去,归来坐如刖。

保兹万卷书,守慎如羁绁。

念我曾苦心,相逢无间别。

引之看秘宝,任得穷披阅。

轴闲翠钿剥,签古红牙折。

帙解带芸香,卷开和桂屑。

枕兼石锋刃,榻共松疮疖。

一卧寂无喧,数编看尽彻。

或携归廨宇,或把穿林樾。

挈过太湖风,抱宿支硎雪。

如斯未星纪,悉得分毫末。

翦除幽僻薮,涤荡玄微窟。

学海正狂波,予头向中bK.圣人患不学,垂诫尤为切。

苟昧古与今,何殊喑共fw.昔之慕经史,有以佣笔札。

何况遇斯文,借之不曾辍。

吾衣任縠纑,吾食某糠核。

其道苟可光,斯文那自伐。

何竹青堪杀,何蒲重好截。

如能盈兼两,便足酬饥渴。

有此竞苟荣,闻之兼可哕。

东皋耨烟雨,南岭提薇蕨。

何以谢徐君,公车不闻设。

屯云蔽曾岭。

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

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

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

通川绝行舟。

君当学君家君子儒,西河之上可以老,诸侯端拜为师模。

君莫学君家老中郎,河南田畜岂不好,上林要牧天子羊。

只今乐莫如耕乐,梅我从初不曾学。

作劳自可操豚蹄,旧读何妨挂牛角。

慎勿思成汤聘币起幡然,伊尹当年已大错。

忆昔中原全盛日,犹推巴罗多人物。

况今王气在东南,北望中原渺萧瑟。

先生隐居谈曲坟,博士乃有垂世文。

内前之行传未了,钩党已到白鹭群。

舍人父子自知已,红药翻残棠屡憇。

逮公四世传以是,池上凤毛宜翙翙。

胡为一再才别乘,纵说翱翔岂其称。

鸡群牛皂匪肴杂,玉水珠渊自辉映。

维公大父我曾祖,绍圣同年蒙主恩。

我今流落不足论,附骥讵敢侪青云。

鄱阳别去今三岁,邂逅从公宁自意。

几思着句道所以,笔力甚孱无好思。

今辰何以为公寿,四世斯文端不朽,匪罗眉山还有否。

南山有佳色,无人空自奇。

清诗为题品,草木变芬菲。

谢女得秀句,留待中郎归。

便当勤鞭策,仆倦马亦饥。

(段有侄女在密州。

济济多士。

实播令闻。

王曰钦哉。

余嘉乃勋徽音孔硕。

惠尔风云。

穆此芳烈。

肇扬清芬。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aa35姿。

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

丈夫不妄语,未效此何疑。

朅来清颍上,泪湿中郎诗。

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

同时几人在,岂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永与霜雪期。

(伯父为衡州日,与君相知,有送行诗。

眇焉五帝上,尝观二典辞。

焕乎三王间,尝观二雅诗。

道德既淳厚,声光何葳蕤。

烈烈日精散,闳闳雷声施。

施焉如飞龙,潜焉如蟠螭。

祖述兼宪章,后世唯吾师。

永言二典往,群言或隳离,亦既二雅末,六义多陵迟。

寥寥千馀年,颠危谁扶持。

揭揭韩先生,雄雄周孔姿。

披榛启其涂,与古相追驰。

沿波穷其源,与道相汪涯。

三坟言其大,十翼畅其微。

先生书之辞,包括无孑遗。

春秋一王法,曲礼三千仪。

先生载于笔,巨细咸羁縻。

杨墨乃沦胥,旷然彰其媸。

佛老亦颠隮,茫然复于夷。

婉婉平蔡画,淮西獲以依。

凌凌逐鱷文,潮民蒙其禧,心将元化合,功与天地齐。

洋洋治世音,磊磊王化基。

悖之则幽历,顺之则轩义。

素猋谐律,西颢随灵。

笔复元祀,晨炀肃清。

下土屡陔,嘉坟芳声。

以御蕃祉,介我西成。

元弼前来并兄佐。

尊亲**还知麽。

昨日笑兄心转破。

休摧挫。

后番决定安排我。

这个传来唯这个。

顺生死如何躲。

弃墓*坟离枷锁。

除灾祸。

无生路上成困果。

富贵贫贱无巧拙,时来火光递生灭。

世路不容一井宽,哑哑跳蛙笑东鳖。

残盃冷炙勿复道,故交惟有西山雪。

呜呼七歌兮歌章毕,死血埋坟色应碧。

寒食清明节,韶光映林樾。

垅上标坟人,眼中流出血。

生灭本无踪,时人当自决。

君不见水潦曾经马师踏,直至而今笑不彻。

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

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

莫令含叹下黄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