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捣练子令·深院静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shēn yuàn jìng,xiăo tíng kōng,duàn xù hán zhēn duàn xù fēng。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wú nài yè cháng rén bù mèi,shŭ shēng hé yuè dào lián lóng。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注释

⑴砧(zhēn):捣衣石。

⑵寒砧: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⑶栊:窗户。

赏析

这是一首本义词。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其制作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而这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

  作者通过对一个失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烦恼。但作者却为这种忐忑不宁的心情安排了一个十分幽静寂寥、空虚冷漠的环境。头两句乍一看仿佛是重复的,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写出“人立小庭深院”的句子,把“深院”和“小庭”基本上看成同义词。其实这两句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一句是诉诸听觉,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这样,“静”和“空”这两个字,不仅在感受上给人以差别,而且也看出作者在斟酌用词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至于“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头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只有在这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远处被断续风声吹来的砧上捣练之声才有可能被这小庭深院的主人听到。

  第三句是这首词的核心。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久而久之,也就成为诗词里的典故。比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的第三首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的一首题为《捣衣》的五律也说:“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李杜两家所写,是从捣衣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李煜这首词却是从听砧声的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个听砧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总之是会因听到这种声音而引起相思离别之情的。不过,第三句虽连用两次“断续”字样,含义却不尽相同。一般地说,在砧上捣衣或捣练,总是有节奏的,因此一声与一声之间总有短暂的间歇,而这种断续的有节奏的捣练声并没有从头至尾一声不漏地送入小庭深院中来。这是因为风力时强时弱,风时有时无,这就使身居小庭深院中的听砧者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正因为“风”有断续,才使得砧声时有时无,若断若续。这就把一种诉诸听觉的板滞沉闷的静态给写活了。下面两旬,明明是人因捣练的砧声搅乱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因而心潮起伏,无法安眠;作者却偏偏翻转过来倒果为因,说人由于夜长无奈而睡不着觉,这才使砧声时断时续地达于耳畔。而且夜深了,砧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是伴随着月光传入帘栊的。这就又把听觉和视觉相互结合起来,做到了声色交融——秋月的清光和捣练的音响合在一起,共同触动着这位“不寐”者的心弦。然而作者并没有绘声绘色,大事渲染,只是用单调的砧声和素朴的月光唤起了读者对一个孤独无眠者的同情。这正是李煜写词真正见功力的地方。

  前人评论李煜词的特点,都说他不假雕饰,纯用白描。其实李煜写词何尝不雕饰呢,只是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俗的浓妆艳抹,使人不觉其雕饰的痕迹而已。这首小词无论结构、布局、遣辞、造句,作者都经过了严密的构思和细致的安排,而给予读者的感受,却仿佛只是作者的自然流露。一个作家能于朴实无华之中体现匠心,才是真正的白描高手。

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

诗人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82篇诗文

诗文推荐

龙沫流芳旎旎,犀沈锯削霏霏。

薇心玉露练香泥。

压尽人间花气。

银叶初温火缓,金猊静褭烟微。

此时清赏只心知。

难向人前举似。

小妓金陵歌楚声。

家僮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

君心不肯向人倾。

肆礼虞庠。

弘风阙里。

降心下问。

劳谦让齿。

五方耸听。

百辟倾耳。

济济耆生。

莘莘胄子。

宁海人人省悟。

此别何时再遇。

唯愿重金莲,好把良因作做。

归路。

归路。

满目白云翠雾。

陕右人人听我。

福地好修因果。

天下不如斯,贫富一般行坐。

轻可。

轻可。

轻可骄奢太过。

净而纯中无一尘,纯而净中有万应。

眼睛明,鼻孔正。

更将折筋搅沧溟,令彼龙鱼知水为命。

信步如同云水。

看遍秦川入水。

不似栋梁间,万派逆留神水。

神水。

神水。

便是山侗真水。

好笑山翁年纪。

不觉七十有四。

生日近元宵,占早烧灯欢会。

欢会。

欢会。

坐上人人千岁。

凝空寂湛。

眩集神风明自鉴。

洞达遥天。

一性寥寥点桂圆。

地入净悄。

湛静冷波风浩渺。

宝炷轻烟。

烟彻丹霄降瑞仙。

遮坐银屏度水沈。

障风罗幕皱泥金。

日迟宫院静愔愔。

繁杏半窥红日薄,小怜低唱绿窗深。

试拈犀官写春心。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如来禅,祖师意。

儿啼子哭,鸡鸣犬吠。

是汝诸人,瞥地也未。

百岁光阴如劈箭,无常生灭日迁变。

唯有摩诃般若多,耀古腾今无背面。

见不见,碗子扑落地,碟子成八片。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欲问芗林秋露。

来自广寒深处。

海上说蔷薇,何似桂华风度。

高古。

高古。

不著世间尘污。

燕寝香中锦帐郎。

二年和气蔼蒸湘。

鬓间不减当年绿,眉上新添一点黄。

征诏近,寿筵长。

乍晴人意喜非常。

燕莺休苦留春住,归趁薰风殿阁凉。

三月暖风,开却好花无限了,当年丛下落纷纷。

最愁人。

长安多少利名身。

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辞花下醉芳茵。

且留春。

粉脸霞生一缕。

掩映绿云秋水。

言语更雍容,具足十分娇美。

无比。

无比。

要比除非镜里。

笔兹东土,含润无疆。

维时发春,嘉荐令芳。

祭用藐沈,顺性含藏。

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扶风且住。

听予言语。

决定相随去。

些儿少虑。

对公先诉。

遇逢艰阻。

饥寒雨露。

有ω惶处。

眉头莫要聚。

长生好事,只今堪做。

何必候时数。

青巾戴取。

更衣麻布。

得离凡宇。

入云霞路。

功昭行著。

真师自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