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赏析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背景

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诗人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666篇诗文

诗文推荐

朱饰两番巡属邑,案留双笔在中台。

古木郁沉沉,祠亭相衮临。

雷驱山外响,云结日边阴。

◇霂来初合,依微势稍深。

土膏潜动◇,野气欲成霖。

陇上连云色,田间击壤音。

明光应奏瑞,黄屋正焦心。

帝邑三川美,离宫万瓦森。

废沟鸣故苑,红蘤发青林。

南亩犹须劝,余春尚可寻。

应容後车客,时作洛生吟。

便令巴水浓如酒,巴邑巴村醉花柳。

宿戌供王事,膏车趱客程。

折荣湓浦柳,行色武昌城。

借卬科边饷,巡江点骑兵。

忧时心更切,满望邑尘清

管磬升,膻芗集。

上公进,嘉币执。

信以通,僾如及。

恢帝功,锡后邑。

四维张,百度立。

绵亿载,邈难挹。

山晚黄羊随日下,天寒白犊弄风归,愁埃百转西州路,笑忆沙湖一棹飞。

冻雀无声风叶乾,坐来飞霰洒窗寒。

梅花岁岁如相待,琼树朝朝不厌看。

邑犬他皇惊越俗,崖松偃亚老秦官,衰颜不作安仁栗,一任斜吹上鬓端。

梨花发后杏花初,甸邑南来庆有馀。

南台之静,中邑之应。

圆明之知,平等之性。

烂柯棋局樵,钓雪华亭艇。

披丛林明白之襟,握云水清凉之柄。

动自风流,閒宜月定。

心闻况是赏音,相{座坐换带}何妨打令。

南金口,明府手。

碣馆分襄野,平台架射峰。

英藩信炜烨,胜地本从容。

林引梧庭凤,泉归竹沼龙。

小轩恒共处,长坂属相从。

野席兰琴奏,山台桂酒醲.一枰移昼景,六著尽宵钟。

枚藻清词律,邹谈耀辩锋。

结欢良有裕,联寀愧无庸。

暂悦丘中赏,还希物外踪。

风烟远近至,鱼鸟去来逢。

月涧横千丈,云崖列万重。

树红山果熟,崖绿水苔浓。

愿以西园柳,长间北岩松。

在昔石邑,能知所尊。

懋依有德,克述无言。

鼓箧槐市,扬名里门。

此道久视,彼美长存。

已丑太常第,君家登两翁。

黄鹄久仙去,不亡有流风。

小阮最逸群。

未几鱼化龙。

江城始解后,岩邑仍过从。

谓予偕二父,联名千佛中。

一见辞色庄,再款肺腑通。

议论到易象,或借听于聋。

我行踏京尘,君栖簿书丛。

情亲不厌久,语别殊匆匆。

回首川陆隔,天寒悲塞鸿。

赤城岩邑今穷边,路傍死者相枕眠。

惟余妇女收不杀,马上娉婷多少年。

蓬头垢面谁氏子,放声独哭哀闻天。

传闻门阀甚辉赫,谁家避匿山南巅。

苍黄失身遭恶辱,鸟畜羊縻驱入燕。

平居邻墙不识面,岂料万里从征鞭。

酸风吹蒿白日短,天地阔远谁当怜。

君不见居延塞下明妃曲,惆怅令人三过读。

又不见蔡琰十八胡笳词,惭貌千年余戮。

偷生何必妇人身,男儿无成同碌碌。

嗟予好泉石,所至穷幽胜。

年来堕尘埃,复苦炎热盛。

赖有古招提,相去不步仞。

何时供燕游,庶以息喧竞。

山僧结虚亭,潇洒净如镜。

双瀑从天来,景物更幽迥。

栏楯溢波光},清凉殊可凭。

复幸僚友贤,雅与山川称。

得暇倾尊罍,相从尽豪俊。

令尹如子文,去就亡喜愠。

贰邑不负丞,所蓄金玉润。

耿侯固坦夷,赵子亦纯正。

盍簪已足乐,况复有名酝。

酒酣人意适,坐久天宇静。

踏月各言归,清风远相趁。

君诗继踵来,敏捷过于瞬。

中复含妙理,不理写幽兴。

读罢愈惊人,痴坐不知暝。

援笔强续貂,安能继高咏。

洎阳为邑,罹旱则甚。

故维私邑,蒙泽亦甚。

南庐佳号。

是自许孔明,经纶才调。

对柳鸣琴,凭花制锦,小试一同谈笑。

怎知画帘难驻,忽又星舆催召。

但谶得、耀碑潭水月,交光相照。

驿道。

春正好。

簇帐擎杯,听取殷勤祷。

略鲙松鲈,便膺芝凤,陵溯紫清津要。

当家得时行志,回首旧封文庙。

疏化雨,障狂澜不尽,生生芹藻。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律有郑氏章句。

丹地偏相逐,清江若有期。

腰金才子贵,剖竹老人迟。

桂楫闲迎客,茶瓯对说诗。

渚田分邑里,山桂树罘罳.心静无华发,人和似古时。

别君远山去,幽独更应悲。

此生西天,斯晨禁足。

依旧夜短昼长,是处山青水渌。

都来一个虚空,不用强生节目。

争如櫒手便归来,六六元来三十六。

殷勤为报道中人,恋著玄关即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