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风萧瑟。

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

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草树,暮云凝碧。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萧瑟的风声,茫茫的原野。邯郸,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繁华一时的赵国古都,如今已是烟寒草衰,光沉响绝。唯有那在疾风欲裂的古道上进着一队人马,面对这历史残迹,又怎能不翻涌起沉痛却又无奈的反思?这,就是曾觌一行人的基本心境。当时正值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隆冬,身为贺金正旦副使的曾觌,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们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想。(《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据《宋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以奸臣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怂勇下,于绍兴十年在向金帝所进表中,卑躬屈膝地答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史称“绍兴和议”这个卖国投降条约遭到广大南京军民的强烈反对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准备南侵,高宗进退两难,只好将皇位传与养子赵,即孝宗。赵在太子时期就主张抗金,即位后在主战派陈康伯、胡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兴师北伐。由于北伐暂时失利,再加上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主和派极力阴挠,本来就对抗金缺乏信心的孝宗只好同意议和。在公元1164 年冬,与金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从此南宋皇帝对金虽不再称臣,却改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疆界仍维持完颜亮南侵前状况,岁贡由原来的每年银 、绢各二十五万两、世,减少为各二十万两、匹。这无疑又是一个屈辱的条约,所以对于于有着国之家破之悲的东都故老,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当然是倍感屈辱的。然而这种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这种痛苦。词的上阕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阕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词人在嗟叹前人业绩,往昔繁盛不复再现的同时,也把失地未能收复的感伤之情,揉和于其中,一并抒发出来。至于“伤行客”与“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但符合音律上的要求,而且使这种失落感进一步加深 ,伤感之情更加浓烈 。“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 。邯郸丛台 ,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 :“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 ,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宫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而目前的情况又如何呢?于是曾觌将他在邯郸古道、丛台陈迹上所涌起的种种黍离之悲,兴亡之感,通通淡化在“空”之一字里 。所谓“空”实际是希望它“ 不空”而成了“空”。如此深曲委婉的心思 ,竟被他表现得这么充分,这么蕴藉,正如张炎所要求的,不但造语“平妥精粹”,而且用事又“紧着题,融化不涩”“不为所使(《乐府指迷 》),确实具有相当功力。词的末尾两句的“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 。对于这首小令 ,黄叔旸当时就指出它“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其实它的价值还不仅仅限于这一点 。 象曾觌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己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 ,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正是作者通过反思启示着人们:分裂和偏安是不得人心的。

诗人简介

曾觌(音di迪)(1109-1180) 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受禅,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为《阮郎归》、《水调歌头》(三)、《西江月》(一)、《定风波》(【二】、【三】)、《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一)、《忆秦娥》(五)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该词虽是一首咏燕词却通篇不着一燕字,庭院深深,杨柳阴浓,燕子双双终日呢喃,独占风光;凌空飞舞,仿佛池中点点浮萍散漫,又象风中飘扬的柳絮那样轻盈。末尾两句词人借燕子惜花表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全词画面生动,描...► 106篇诗文

诗文推荐

听咨告,小事要君知。

万事苦求终害己,得便宜处落便宜。

伶俐不如痴。

真休炼,心外莫行持。

只具眼前为见在,自然烦恼不相随。

步步入无

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

有牲在绦,从以骍牲。

或肆或将,有洁其俎。

神嗜饮食,铋铋芬芬。

莫腆于诚,神其顾歆。

莫重于祭,非礼不成。

笾豆有践,尔肴既声。

神具醉止,荐以齐明。

赞入也时,釐事斯成。

宛洛佳遨游。

春色满皇州。

结轸青郊路。

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

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

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

言归望绿畴。

赤骨律穷,单靠布袋。

子细思量,大有事在。

平地要升兜率天,你这汉是颠是騃。

伎俩有尽,我默无穷。

达磨不识,眼瞎耳聋。

溪头波及水妇,力小憩中途。

奉佛澄斋钵,供姑洁饭盂。

煮蔬甘胜肉,洗布白于酥。

酿黍修时祀,家篘不用沽。

维皇斋精,鬷假于庙。

观盥之初,惟以洁告。

衎承祖宗,恤祀昭孝。

诚心有孚,介福斯报。

看人掷果,看人罢织。

难得团栾七夕。

蟠桃只在屋东头,庆西母、年开八帙。

去年今日,今年今日。

添个曾孙抱膝。

人间乐事有多般,算此乐、人间第一。

风低黄芦雪模糊,南山夜猎生於菟。

铁衣槛至元巾府,犹自舑舌磨牙须。

府公起仰自除馆,刻桷丹楹齐栅断。

分栋骁雄上下番,汛埽蠲明节寒暖。

一铺兵十人,一饭肉十斤,日费少府如千缗。

惟恐不饱撩怒嗔,一旦出柙谁能踆。

君不见有尨狺狺守门户,舐糠累累奈何虎。

士农工商,古有四民。

惟儒最贵,但患非真。

诚能力学,进必有因。

傥或中辍,岂能为人。

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

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

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杀君。

神曰司天,居南之衡。

位焉则帝,于以奠方。

南讹秩事,望礼有常。

庶几嘉虞,介福无疆。

米里有虫,麦里有曲。

非是老卢,何曾觑见。

见不见,八角磨盘空里转。

西园曾为梅花醉。

叶翦春云细。

玉笙凉夜隔帘吹。

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

娉娉袅袅教谁惜。

空压纱巾侧。

沈香亭北又青苔。

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

野芋接花一日事,刻玉作楮三年工。

此家妙有转物手。

老圃宽褐藏春风。

陈家园,野塘基。

千金花锦地,千年子孙期。

历岁未半百,池台生橹葵。

红楼在西家,无址遥相移。

主公规戒石,草中字离离。

妾流厮养妇,客散屠沽儿。

尚有庭中树,高蔓女萝枝。

飞来双燕子,岂识春风悲?

嗟我陈家园,盛衰固有时。

我闻陈主公,义侠犹见推。

挥金周所急,解佩酬相知。

君不见西家龌龊子,生女作门楣。

娇客灭门户,重令后人嗤。

天寒人,寒彻骨,迥无依倚。

拳到踢到当机,贵得峥嵘。

眼裹无筋,韩{左犭右卢}逐块,皮下有血,杓卜虚声。

频剔灵明烛,勤磨智慧刀。

万缘一豁绝丝毫。

锻炼无初,终始莫辞劳。

水底霞光超,超应仄疑有误山头雪浪抛。

虎龙蟠鼎绕周遭。

炼就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