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汴京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译文

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

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汴京来.都唱着周宪王编著的剧本。她们唱着唱着,从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来,银光倾泻,似在金梁桥的大地上铺了一层自霜。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盛况空前。

注释

①汴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五代的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定都于此,故称汴京。

②元夕: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

③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后被赵武灵王所灭。见《史记.赵世家》。

④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郑。皆春秋战国时国名。燕的辖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郑的辖境在今河南省郑州一带。

⑤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

⑥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号诚斋,自称全阳子、老狂生、锦窝老人,所作杂剧《曲江池》、《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今俱存。又有《诚斋乐府》行世。是著名的戏曲家,见《明史·诸王传》。

⑦金梁桥:汴梁桥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汴京观看元宵佳节的盛况时所作。以形象精彩之笔,描写月夜歌唱的场面,十分生动而又韵味悠然,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歌声,但又句句关涉歌声,在委婉的措辞中,把歌声表现得十分动人。

  这首诗开始两句,先从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写起。先写北方的男性青年——“中山孺子”,这些挑选出来参加歌唱的男青年本来就已经标致,再穿上入时的新装,打扮起来,变得更加帅气。再写北方女子——“郑女燕姬”,这些参加演唱的女子当然也是挑选出来的美女,她们胜过众人,压倒全场。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开始这两句虽然旨在点明演唱的人员,但又并非是纯乎客观的介绍,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文见义,“倚新妆”的“倚”字,“独擅场”的“独”字,都暗含着一种互相比赛,争妍斗艳之意,男女的情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那种热烈、欢乐而又兴奋的场面,也凸现出来。这时虽然还没有写到他们的歌唱,但人们可以想见,这些英俊的男子、漂亮的女子的歌声,应该十分美妙。而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也使读者对当时剧界的风气颇有所领会。从侧面反映了汴京作为古时都会,在历受金元劫难之后,经明初的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重现繁华,其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

  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拓展,“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终于写到了歌唱,主要表现男女声齐唱时的情形。不过诗句中也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的“春乐府”。据《明史·诸王传》,宪王即朱有墩,世称周宪王。他能诗善画,谙晓音律,是明初影响较大的散曲、杂剧作家,剧作达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这里演唱的是他的乐府中的一种。地位这样显赫、成就又很高的人物的乐府,自然是十分美妙的了。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来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这里仍然只是暗示,没有正面去写歌声,但却使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直到最后一句,不仅没有写到歌声,反而宕开笔端,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和天上的月色。“金梁桥”在汴京,从桥上望过去,那一轮明月正遥挂天际,洒下如霜的清光,给整个汴京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全城变得朦胧、幽邃,更加显示出动人的韵致。“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此时,那男女齐唱“春乐府”的歌声,不仅响彻全城,而且在月光中也更加清亮,仿佛从地上直飘向月宫。这一句,作者是以景衬声,在诉诸视觉的月色中,暗暗包含了诉诸听觉的歌声,这样一衬,歌声似乎显得“形象化”了,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诗歌最后更加耐人含咀,神味隽永,情韵不匮。

  《汴京元夕》寥寥四句,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的欢乐场面。流畅自然,清丽可喜,颇有唐竹枝民歌风味,为其集中七绝之佳作。

背景

诗人李梦阳原籍甘肃庆阳,其父李正曾担任开封周王府教授,于是诗人全家迁徙到开封,开封就成了诗人的第二故乡。后来诗人在庆阳时回忆汴中的繁华景况,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61篇诗文

诗文推荐

绮毂团成,珠玑搦就,极目灯火楼台。

七子八仙三教,耍队相挨。

管箫笙簧相间斗。

远如声韵碧霄来。

环千炬,宝栅绛纱,云球雾衮交加。

千里人笑乐,游妓合、脂尘香霭笼街。

尽道今宵节物,天与安排。

晚来风阵全收了,夜阑还放月儿些。

休辞醉,长愿每年时候,一样情怀。

暂时莫荡出燕然。

冰柱冻层檐。

时节马蹄归路,杨花乱扑征鞯。

如今归去,银铛宜见,七宝床边。

待得退朝花底,家人争卷珠帘。

庆赏元宵只愿晴。

天公每事秤能平。

管教檐溜便收声。

三市海巡那惜夜,九街社火亦争名。

权将歌酒作工程。

焕烂莲灯高下,参差梅影横斜。

凭栏一目尽天涯。

雪月交辉清夜。

莫惜柔荑劝酒,从教醉脸红霞。

烂银宫阙对仙家。

一段风光如画。

花帽檐行,宝钗梁畔,还是上元。

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

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

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

东风不知倦客,又吹向楼阁山巅。

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绮罗香里,侠少当权。

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

无限意,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

宣和天子,爱微行坊市。

有人潜隐小屏红,低唱道、香橙纤指。

夜半无人莺语脆,正绿窗风细。

如今往事消沉矣!

怅暮云千里。

含情试问旧倡楼,奈门巷、条条相似。

头白居人随意指,道斜阳边是。

雪销未尽残梅树。

又风送、黄昏雨。

长记小红楼畔路。

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

海上传柑梦中去。

今夜上元何处度。

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正官桥柳润,候馆梅开,暮云凄冽。

泽国春归,是烧灯时节。

吹绽红蕖,挽低星斗,共水光澄澈。

霜瓦楼台,参差似与,蓬壶相接。

千骑遨游,万家嬉笑,帘卷东风,弄妆成列。

慢舞尊前,看轻盈回雪。

来岁今宵,舜韶声里,对六鳌双阙。

凤检飞来,玉骢去踏,青门华月。

元夕晴和中禁好,梅影玉阑干。

峭窄春衫试嫩寒。

金翠会群仙。

移下一天星斗璨,喜色动宸颜。

行乐风光莫放闲。

月在凤凰山。

春漏逢欢恐不深。

银花火树粲成林。

酒中和乐无穷味,烛里光明一寸心。

金马朔,玉堂寻。

风流文献未如今。

连宵坐我东风里,春满肝脾月满襟。

春漏逢欢恐不深。

银花火树粲成林。

酒中和乐无穷味,烛里光明一寸心。

金马朔,玉堂寻。

风流文献未如今。

连宵坐我东风里,春满肝脾月满襟。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兰切膏凝,柳沟燧落,光景乍新。

正石坛人静,风清绮陌,朱筵灯闹,雨压香尘。

不似潘郎花作县,且管勾江山当主人。

看承处,有帘犀透月,蜡凤烧云。

裴回五花泉上,问谁解攻打愁城。

算人生行乐,不须富贵,官居游适,必就高明。

山寺归来簪花笑,笑老去犹能强作春。

无限事,愿长开醉眼,饱看升平。

宝髻双双出绮丛。

妆光梅影各春风。

收灯时候却相逢。

鱼子笺中词宛转,龙香拨上语玲珑。

明朝车马莫西东。

结山当衢面九门,华灯满国月半昏。

春泥踏尽游人系。

鸣跸下天歌吹喧。

深坊静曲走车辕,争前斗盛亡卑尊。

靓妆丽服何柔温,交观互视各吐吞。

磨肩一过难久存,眼尾获笑迷精魂。

貂裘比比王侯孙,夜阑鞍马相驰奔。

春城办得红蕖了。

红蕖未点春先到。

新月入新年。

方才今夜圆。

云屏谁为隔。

肠断金钗客。

好语写春_。

都教席上看。

灯夕筵开,人物共、英词三绝。

环坐处、袖中珠玉,郢中春雪。

红烛星繁销夜漏,紫霞香满催歌拍。

算新年、何处不风光,三山别。

云表殿,千层结。

花藉锦,添明月。

更浮屠七塔,万枝争发。

多谢一天驱宿霭,故教三日成佳节。

更何须、海上觅蓬莱,真仙阙。

东风桂影。

低拂姮娥镜。

镜里妆寒酥粉莹。

越恁十分端正。

素光行处随人。

柳边照见青春。

一片笙箫何处,花阴定有遗簪。

花帽檐行,宝钗梁畔,还是上元。

看去年芳草,如今又绿,当时皓月,此夕仍圆。

节序驱人人不解,道岁岁年年都一般。

看承处,有烛龙照夜,铁凤连天。

东风不知倦客,又吹向楼阁山巅。

任管弦闹处,诗豪得志,绮罗香里,侠少当权。

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

无限意,更醉骑花影,饱看丰年。

才过元夕。

送宴赏未阑,欢娱无极。

且莫收灯,仍休止酒,留取凤笙龙笛。

金马玉堂学士,当此同开华席。

最堪爱,是兰膏光在,金釭连壁。

难觅。

交欢处,杯吸百川,雅量皆京力敌。

老子衰迟,居然怀感,厚意怎生酬得。

况已倦游客路,一志归安泉石。

但屈指,愿诸贤衮绣,联飞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