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水调歌头

为郡邑之光。

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

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笮道仍通。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 》,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 ,曾题辞于此,曰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郊外迎接 ,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 ,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 。”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百堞 ”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 》。“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色极为雄阔,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更其壮观,而“江 ”既浩荡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写“江”正所以写“桥”焉。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示“桥 ”的气魄之大 ,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 ;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驷马桥的矫健雄伟,就在这“大”与“小”的对比中突出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楚者八九 ,其于胸中曾不带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与此相近。细细品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如“济涉”字、“饮 ”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前四句,作者作远观江桥,先绘背影,再描桥姿,层次分明,读者心中已生桥之大概。“远”“浑”等词极具气魄,桥之伟岸淋漓尽现于此。以上从大处落墨 ,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 。至“覆以”二句,精雕细琢,转入微观。桥巅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羽军鸟振翅;桥底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护佑。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 ,“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 ,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 ,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 》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引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又调动“羽军”,“鱼”、“龙”等动物字词,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别具匠心。尽客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 (“羽军”、“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龙”则纯出于虚拟 ),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羽军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作者宏观写桥极有气势、细处入手更富神韵、语言生动灵活,视角多变,短短三句,桥之精美跃然纸上。自《尚书·禹贡》以后,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苏轼是四川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此桥传神之后,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上阕起处由“江”出“桥 ”,至此又由“桥”入“江 ”,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缜密地结束了上阕。上阕着重写“桥 ”,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述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姿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然言及登桥之人 ,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换头三句,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宇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诸公。以下二句,一则述“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其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献给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即是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其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稢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稢间断绝了的交往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于国家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于个人而言,实现了当年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也算心满意足,利国利家成功成名了,驰誉乡里,垂名清史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作者,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 ,正为激励今之登桥者奋起 。所以才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 ,努力继前功 !”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以及撰此词之旨,便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全词有此作收束意味登时深远有加。通观全词,既为桥而作 ,则上阕写桥由粗及精,继而下阕独展“驷马”之旨趣,由古励今。层次分明。不乏深意,实属佳作。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 ,这些固然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所歌颂的并非古人为禄利争夺之为,而是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之举,词人赞此,也是想表达个人的荣耀应在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中实现词中所含蕴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建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 ”,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便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有宋一代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出繁荣局面,其表现之一即地方官吏颇留意于保护整修古迹、新辟名胜,功成之时,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常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这方面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而论,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诗人简介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49篇诗文

诗文推荐

曾记武林日,岁上德星堂。

相君襟度夷雅,容我少年狂。

辇路升平风月,禁陌清时钟鼓,_送紫霞觞。

回首十年事,解后衮衣乡。

古今梦,元一辙,谩千场。

纷纷间较目睫,谁解识方将。

霜落南山秋实,风卷北邻夜燎,世事正匆忙。

天意那可问,只愿善人昌。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

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

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

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

时将粉泪偷弹。

记绾玉曾教柳傅看。

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遍阑干。

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

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

春来久无雨,都作艳阳天。

天公素念民事,其忍秽良田。

鞭起九渊浓睡,散作两间膏泽,生意发天然。

听得老农语,大有是今年。

玉堂深,金阙近,乱云烟。

乾坤放眼无际,何物不鲜妍。

休把圣功收敛,要使人心满慰,万事此为先。

我老归农好,宜买潞河船。

祥起玉龙甲,庆衍紫枢垣。

奎文得岁,佳气磅礴斗牛间。

天意方扶兴运,贤业更看奕世,衮衮照英辀。

四海具瞻久,膏泽满湘川。

岁六月,苏大旱,作丰年。

喁喁百万生齿,何处不沾恩。

此是鸿钧事业,那更青毡步武,早晚即调元。

混一车书了,还领赤松仙。

江影浮空阔,江水拍天流。

山藏地秘、伟观须是伟人收。

闻道烟斜雨暗,还留月底风边,墨客一凝眸。

阑槛随指顾,江海远生秋。

绣帘卷,开绮宴,翠香浮。

邹枚宾从俱咏,韵闲出嘉谋。

点点群山吴楚,历历三州灯火,潮落没沙鸥。

老子会心处,应已付南楼。

湘水照秋碧,衡岳际天高。

绣衣玉节、清晓欢颂拥旌旄。

本是紫庭梁栋,暂借云台耳目,驿传小游遨。

五_与三楚,醲爱胜春醪。

扫_枪,苏耄倪,载弓橐。

远民流恋、须信寰海待甄陶。

坐享龟龄鹤算,稳佩金鱼玉带,常近赭黄袍。

岁岁秋月底,沈醉紫檀槽。

扬休玉色,山立秉鸿枢。

圣天子、方有志,会东都。

得真儒。

身佩安危寄,本兵柄,修军政,朝野庆,钧衡任,赖诗谟。

天上麒麟挺,徐卿子,坐肃憸夫。

向六阳时候,佳瑞纪门弧。

炳炳阶符。

照蓬壶。

看兄枢使,弟元帅,真盛事,世间无。

筹密边烽息,凛羌胡。

玉音俞。

伫正三槐位,散膏泽,福寰区。

河如带,山如砺,巩皇图。

金鼎调元远大,中书考,致主唐虞。

想公门桃李,应不弃山樗。

愿借嘘枯。

过了中秋后,今夜月方佳。

看来前夜圆满,才自阙些些。

扫尽乌云黑雾,放出青霄碧落,恰似我情怀。

把酒自斟酌,脱略到形骸。

问渠侬,分玉镜,断金钗。

少年心事,不知容易鬓边华。

千古天同此月,千古人同此兴,不是旋安排。

安得高飞去,长以月为家。

闰余有何好,一岁两中秋。

霁云卷尽,依旧银汉截天流。

长记芗林堂上,静对小山丛桂,尊俎许从游。

遥想此时兴,不减上南楼。

引玉觞,看金饼,水云头。

醉听哦响,宁羡王粲赋荆州。

此夕翻成愁绝,未斫广寒丹桂,犹衣敝貂裘。

万事付谈笑,斗酒且宽忧。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

人才谁是,不肯随俗强追陪。

与我言兮我愿。

莫我知兮谁怨。

全仗帝为媒。

此意久寥阔,今见者留台。

笏围腰,书创屋,骑笼街。

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

更取堂名淇绿。

要把北山万竹。

一日倚云栽。

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

涪右金华宅,上有蔚蓝天。

当年玉女何事,未摆世间缘,要把平夷心事,散作吉祥种子,春暖玉生烟。

回首生处所,更欲与周旋。

自归来,生处所,已三年。

山头白鹤候我,应讶久留连。

已作秋风归梦,忽递春风消息,吹我著泸川。

安得且归去,绵上饱耕眠。

应三元,先五日,庆生申。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

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

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千里,鸥鹭亦翩翩。

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

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

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击五湖船。

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

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

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

上下四方客,后会渺难凭。

顾诸公,皆衮衮,喜通津。

老夫从此归隐,耕钓了余生。

若见江南苍鸟可,更遇江东黄耳,莫惜寄音声。

强阁儿女泪,有酒且频倾。

自注铜瓶,作梅花供,尊前数枝。

说边头旧话,人生消得,几番行役,问我何之。

小队红旗,黄金大印,直待封侯知几时。

杯行处,且淋漓一醉,明日东西。

如椽健笔鸾飞。

还为写春风陌上词。

便平生豪气,销靡酒里,依然此乐,儿辈争知。

霜重貂裘,夜寒如水,饮到月斜犹未归。

仙山路,有笙簧度曲,声到琴丝。

怪事广寒殿,此夕不开关。

林间乌鹊贺,暂得一枝安。

只在浮云深处,谁驾长风挟取,明镜忽飞还。

玉兔呼不应,难觅臼中丹。

酒行深,歌听彻,笛吹残。

嫦娥老去孤另,离别匹如闲。

待得银盘擎出,只怕玉峰醉倒,衰病不禁寒。

卿去我欲睡,孤负此湖山。

万里汉都护。

(下缺)

甓社有明月,夜半吐光寒。

淮南草木飞动,秀出斗牛间。

自有秦沙以后,试问少游而下,谁卷入毫端。

补衮仲山甫,冰雪照云寰。

霄汉近,绣衣去,锦衣还。

江南且为梅醉,莫道岁将阑。

三百六旬欲换,五百岁终才始,日月两循环。

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

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

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哧腐鼠,叹冥鸿。

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

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小大若为同。

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风雨卷春去,绿紫总无余。

窈窕一川芳渚,软草接新蒲。

杨柳垂垂飘絮,桑柘阴阴成幄,殷绿正B14B敷。

迁木莺呼友,营垒燕将雏。

金蕉举,珠樱累,豆梅腴。

寿乡歌舞,樽前暂得皱眉舒。

往事南柯印绶,晚岁北山杖屦,寂寞笑今吾。

幸作耆年侣,写入洛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