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醉太平·堂堂大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译文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苛捐杂税繁杂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声载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钱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注释

堂堂大元:此曲见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阙,不知谁所造。自京帅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奸佞:巧言谄媚的坏人。指元末丞相托托、参议贾鲁等人。

开河:《续资治通鉴》记载:“至正十年(133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托托)慨然有志于事功。时河决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请躬任其事,帝嘉纳之。……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万,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固、哈齐等国。又自黄陵至杨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又《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支放,河夫多怨。”

变钞:据《元史》《贡祖本纪》及《食货志》等记载,元朝建国起就用楮币(即氏币);先后发“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至元宝钞”,又于至正十年(1350)另发“至正交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军,元末农民起义军,用红巾裹头故名。

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人吃人:《草木子》:“元京饥穷,人相食。”

钞买钞:指钱钞贬值,用旧钞倒买新钞。

赏析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无名氏的作品在元人散曲中,数量不多,质量较高,在内容上对当时的社会病态讽刺得比较深刻,写爱情也比较大胆泼辣。在风格上,比较本色自然,生动形像,与一般文人的作品迥异其趣。 [内容评析]这是一支「切中时弊」的散曲名著。陶宗仪《辍耕录》说:「〈醉太平〉一阙,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以其有关于世教也。」它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如此的喜爱,是因为它再现了元末统治者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愤怒地唱出了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心情。 [难词注释]①堂堂:伟大,强大。大元:元朝的尊称,这里历史反语。②开河: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为了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北京,以治理黄河为名,派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黄河使,徵发民夫十五万,戍卒二万,开挖黄河故道。贪官污吏层层克扣工资,民夫不堪饥饿,怨声载道。导致了白莲教起义。变钞:元代统治者改硬币为纸币。至元二十四年(1287)正式发行「至元钞」,强迫百姓使用。到至正十年,又改变了原来的币制,发行票面大而纸质劣的「至正钞」,弄得物价飞涨,民怨沸腾。③惹红巾万千:此指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这支部队开始推举韩山童为小明王,才三千人,起义失败后,刘福通又在他的家乡州重新组织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众。④人吃人:《草木子·克瑾篇》:「元京饥穷,人相食。」说明这句话是写实的。⑤钞买钞:用「至正钞」倒换「至元钞」,要打折补现加工本费。⑥「贼做官」三句:当时流行在社会上的民谣云「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搞得天下闹。」又云「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url=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url]

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元顺帝君臣骄奢淫逸,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至正宝钞”的新纸币,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还不够买一斗米。“变钞”的结果,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更为困难。同时,由于元朝政府不关心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泛滥成灾,使老百姓大量死亡,并且严重影响到元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无比愤怒。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心不自心始是心,眼不见眼始是眼。

堂堂无影迹,历历绝思惟。

明满环中,兔怀夜月。

翠横海上,犀晕秋山。

直须及尽玄微,始解承当底事。

天得一以清,元正启祚。

地得一以宁,万物咸新。

且道衲僧得,一合作麽生。

太平歌有道,和气笑迎春。

祖道已传,黄梅妙龄。

幻泡忽灭,白净无形。

真相堂堂照膏火,教音默默鸣风铃。

老松挂月寒方夜,冻鹤巢云梦未醒。

历历分明,堂堂显露。

师子翻身,象王回顾。

若能这里会观瞻,瞥转玄关无别事。

秉太阿剑,立太平基。

卷旗青海尾,奏凯乱峰西。

弟应兄呼成活业,汝携锄去我扶犁。

光境具忘与未忘,杀人利剑活钥。

太平时节浑无用,领先夜神光射斗旁。

四大元无我,五蕴本来空。

休争人与我,逞英雄。

贵贱贤愚,到了梦魂中。

百年亲眷属,电里红光,早宜各自牢笼。

劝君勤修炼,常照主人公。

来时无一物,去时空。

人生有限,贪爱转无穷。

不如随分过,一点灵光,自然明月清风。

有个庵儿,做来不大元非小。

阳光常照。

坐卧谁知道。

炼得丹砂,不是人间灶。

冲和妙。

鹤鸣猿啸。

一任西风老。

海东今日太平天。

喜望龙云庆会筵。

尾扇初开明黼座,画帘高卷罩祥烟。

梯航交凑端门外,玉帛森罗殿陛前。

妾献皇龄千万岁,封人何更祝遐年。

巍巍堂堂,磊磊落落。

闹处刺头,稳处下脚。

脚下线断我自由,鼻端泥尽君休斲。

莫动著,千年故纸中合药。

妙传乎真,转侧而神。

赤脚劫空归去路,白头借伴却来人。

无心分物我,何处著根尘。

烟柳莺华闹浩浩,太平时节大家春。

真个亲曾见太平。

元宵且说景龙灯。

四方同奏升平曲,天下都无叹息声。

长月好,定天晴。

人人五夜到天明。

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

九字在纸,落落晨星。

此帖之传,犹及太平。

意象轩昂,足称其名。

作此赞焉,惟字之评。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

泉深尺一,点去冰傍。

二人相连,不欠一边。

三梁四柱列火然,除却双勾两日全。

每到花开春已暮。

况是人生,难得长欢聚。

一日一游能几度。

看看背我堂堂去。

蝶乱蜂忙红粉妒。

醉眼吟情,且与花为主。

雪怨云愁无问处。

芳心待向谁分付。

至矣丕构,烝哉太平。

授牺膺箓,复禹继明。

草木仁化,凫鹥颂声。

祀宗陈德,无愧斯诚。

草浅浅,春如剪。

花压李娘愁,饥蚕欲成茧。

东城年少气堂堂,金丸惊起双鸳鸯。

含羞更问卫公子,月到枕前春梦长。

仰面穿针不见天,低头拾荠不见地。

天地针芥无处安,堂堂面目眼中翳。

君不见谛当未彻在,龊人真大彩。

天上仙无懵懂,人间性有顽愚。

门中有幸看经书。

性性堂堂开悟。

达理真明妙有,观空体合虚无。

慧通灵宝证元初。

谁解无文不度。

太微渊默严不动,斗为其车运中央。

四序回旋变造化,一杓直指无偏傍。

柄臣比之号八柱,一柱难阙各有当。

绍熙元年图旧德,更公玉麟使过国。

屹然山立天子重,列作八柱扶天极。

天极尊严物有道,不减不溢常不忒。

均劳于外天阙柱,至今朝廷虚衮舄。

皇皇辟君明如日,安用动威偃禾木。

奉以甘露太和液,饮太液亲寿益公,虽老归致太平万物好。